欢迎访问繁星中文网!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名言

攻壳机动队95剧场版名言

2022-05-21 04:42繁星中文网

攻壳机动队95剧场版名言

《攻壳机动队》经典台词

  《攻壳机动队》是由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的科幻动作片。下面电影《攻壳机动队》经典台词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1。AL再工作中有可能进化出个性,工作后又回复并列化,人则相反

  电影《攻壳机动队》经典台词

  2。放心吧,这个路段开车就算打瞌睡也不会有问题

  3。替无动机的人们说出他们期盼却无法说出的大声说出的愿望并加以实施的行动者,古往今来他们都有一个名字——英雄。

  4。思想诱导的必要性,结果可以使手段正当化。

  5。潜水是种什么感觉? 我感到恐惧、不安、孤独、黑暗,或许,还有希望吧。浮出水面的时候,自己似乎也会跟着脱胎换骨;我偶尔会有这种感觉。

  6。如果我们的诸神和我们的希望,都已经只是科学性的东西的话,那么我们的爱也只能说是科学性的吧

  7。理论一经人民群众的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

  8。以前,我认识个很喜欢潜水的义体人。

  9。虚拟体验也好,梦也罢,这个世上的信息,既现实也虚幻;无论如何,人一生所能接触的事物也只是沧海一粟罢了

  10。作为战斗单位的个体无论多么优秀,只要系统是由同样规格的零件组成,必定会存在某种致命的缺陷;无论组织还是人,过于单一化只会走向毁灭。

  11。过分的追求自我反而会失去个性。

  12。能够付诸于实施的恐怖才是恐怖。

  13。我不和同一个女人睡两次

  14。生活在别人的梦想里,和死了有什么区别?如果说逃避现实叫做浪漫的话,那么我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

  15。个别主义者为追求自我才变成没有差异的集团。

  《攻壳机动队》:人类的普遍困境

  当片中女博士跟少佐说,“你是唯一一个”(You're one of a kind)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新的《攻壳机动队》将与我们所熟悉的,20多年前押井守所拍摄的那部惊人的动画分道扬镳。

  让我们回忆一下原来的少佐。根据漫画的原设定,在未来的科技时代,技术已经高度发达,人可以将全身所有的设备都更换为机器,少佐就是这样一个隶属于公安九课的全身义体人。她使用的是配发的标准义体,加入了很多她自己的改造;巴特也一样,作为特种部队退役士兵,也是一个全身义体人。少校的确拥有超凡的能力,然而,她的身份和情况并无多少特殊之处,漫画和动画也都对她的身世背景一笔带过语焉不详。

  毋宁说,这样的少佐作为《攻壳机动队》的主角,她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但同时也是一个平凡的,在那个疯狂的技术年代中的普通个体。她的地位特殊,也是普遍的;特殊在于她作为一个高性能的,在特殊安全机构工作的义体人;普遍同样也在于她是一个在政府机构工作的义体人。所以,少佐在95版动画中的那些发问才成为了科幻中对于人性,对于自我,对于记忆的哲学思考中最为深邃的部分:她所疑惑的,恰恰是这样一种普遍性。当机器与人再无分隔时,人性本身又代表了什么呢?在95年剧场版中,谣第二次响起的那一长段空镜头,少佐在渡轮上发现另一个她在河边的高楼玻璃里一闪而过,这样一个暗示是极为直接的:她怀疑的是自我作为人类的独特性。正是由于少佐是那个年代中普通大众中境遇特殊而又普遍的这样一个人,她的这种怀疑才有了普遍性的力量:她可以是任何人。

  纵观赛博朋克的经典文学作品,这样的人物设置几乎是一种默认标准。《雪崩》中的主角“宏·主角”是一个挺普通又不太普通的hacker;《银翼杀手》的主角是个普通侦探,他的对手是个普通的人造人;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和一系列的同世界观的小说中的主角也都是这样在辉煌世界边缘的小人物。正是这样一种“大世界中的小人物”的设定,才能够更好的,更深刻的传达那个“高科技低生活”(High Tech Low Life)的世界中大众作为人类的挣扎。

  而新攻壳从一开始就偏离了这种设定。当我记不起名字的那个女博士对少佐说出“你是唯一一个”的时候,这种对于人类的定义本身的思考,对于在那个疯狂技术年代里人性的疑问就已经自然而然的消解了:因为她本来就是特殊的,是one of a kind。片中无处不在的都在强调她是特殊的,所有人都满嘴的ghost(灵魂),shell(躯壳),soul(灵魂),humanity(人性),body(身体),努力做哲学思考的苦大仇深状。但是这样的意图越明显,也就越出戏;这种出戏感跟我们看到一部抗日神剧中临死的主角掏出身上的毛票要交最后一次党费类似。我们无法将她的境遇和我们自己联系起来,她不是一个普遍境遇的代表,这才是95版攻壳,也就是所有赛博朋克的成功之处。还记得95版攻壳一开始的那一段么?陀古萨问少佐为什么网络之中有杂讯,少佐回应:大概是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以及在追逐逃犯的时候跟陀古萨谈论为什么要招他这样一个没有做过改造的人来九课,是因为”一个组织如果过于均质就会导致思维的同一化,这很危险“,这些小细节无时无刻的都在传递:少佐是“我们中的一员”。

  所以,最终新攻壳还是回归了好莱坞传统科幻片的陈词滥调中来:人性与科技的对抗。邪恶的科技做出了坏事,压迫了人性;主角良心发现,又恢复了人性,皆大欢喜。导演对于攻壳的了解,西方价值体系对于人性和个体价值本身的强调和偏好,对于一般观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的妥协,好莱坞科幻片的传统,将来可能有的续集的伏笔,这一切就造就了这样一部新攻壳:它使用了攻壳的名字,努力取悦粉丝,复刻经典场景,但是内在的ghost已经不存在了。

  至于这部片子的其他问题,我只提一个很有趣的小细节:在电影的最后,一个应该是日本人,母语为日语的中年妇女给自己女儿立的墓碑,写的是罗马音名字。这相当于中国人立一个墓碑写汉语拼音。我想这样一个细节可以很好的说明新攻壳的困境之所在。

攻壳机动队的观后感影评

  01

  我自认为对于这类电影,已经比较宽容

  毕竟好莱坞技术高超,怎么会难看呢?无论是素子经典的窗外爆头,跳楼隐身的经典片段,还是攻入使馆救人的片段,又或是巴特冲入黑帮扫射的片段,不需要有内涵。直白的把这些画面拍出来,就是一部过瘾的片子。如果再能把母猩猩智勇斗战车的场景拍出来,更是不得了。有难度吗?对好莱坞来说完全没难度啊。

  结果我没想到。。。。

  第一场的打戏我就受不了了。一堆杀手大摇大摆的炫酷走进餐馆,然后一阵天上地下唯舞独尊的突突突突。这场面我在多少电影中见过?这些杀手很帅吗?

  然后米拉(素子)为了爱与正义,英勇出手。炫酷的艺伎机器人完全是为了炫酷而炫酷。配上土到爆炸的战斗发展,各种羞耻。第二次的酒店战斗,更是全程无值得看的地方。(毕竟连炫酷的机器人都没有了)。米拉的那段滑稽武打算什么?你觉得很有中国功夫的味道?赶上潮流了?满满都是成龙式喜剧武打的感觉。

  照抄都不会?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比对之下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攻壳机动队》动画的战斗场面就是精彩。因为它不俗套!

  平心而论,导演其实是有追求的。试图稍稍展示《攻壳机动队》除了突突突突之外的东西。但为了适应大众,直接把内涵降低了N个维度。

  但最悲剧的是连突突突突都没能拍好。降低了内涵的内涵,也没能表现出来。

  既无战斗亮点,又无内涵的电影也是难得。本片唯一的优点,就是斯嘉丽的嘴巴真性感,以及3D画面挺漂亮。

  《攻壳机动队》影评(二):丢了“ghost”,只剩“攻壳”

  第一次看押井守导演的95版《攻壳机动队》时,我是怀着一颗机械战斗热血的心的,就像那时候大多数少年一样,《EVA》、《高达》等动漫,在男孩子之间流行着,热血的战斗和硬核的故事成为了吸引少男的法宝,所以当我第一次播放95版《攻壳机动队》,不到5分钟就关闭了,看不下去。赛博朋克式的画风,女性主角草薙素子,超前的网络连通化世界架构……都让我缺乏看下去的动力。

  随着之后看了越来越多的动漫,接触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甚至随着现代生活网络化的进步,我又重新点下了95版《攻壳机动队》的播放键,这一次,影片带给我的是直达灵魂的震撼——

  定义我们作为“人类”的,是我们的肉体还是灵魂?

  定义我们“灵魂”的,是我们的思考还是记忆?

  义体比肉体强大,可以修复;记忆可以篡改,移植。

  我如何确定“我”的真实存在,我想要找到“我”的真实存在。

  02

  人类至少知道自己是灵与肉是统一的,但义体人却怀疑自己灵魂是否为一,是否为真。这个困惑一直干扰着稚子。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所有人都无法说明自己到底是什么?人只是一个自我称谓,义体人也只是一个称谓。在影片中,巴特和稚子的关系就说明了这一点,抛弃肉体,两者似乎没有区别。我们都能感知世界,与人产生联系,并且思考自身的存在。我们都是“人”,这里的“人”指的就是我刚才说具有这些特点的。

  生命需要繁衍,人类通过基因、荣誉来获得不朽。义体,与灵魂对应的程序,则以程序之间的融合来获取新生,获得安全感。两者融合后,义体人获得了所谓的生命特征—繁衍,进一步让他们可以被人类认可,让观众认可。往内深究,似乎就是一个他者的原因,如果没有人类,义体人会如此怀疑自己吗?会如此着急融合吗?意义在差异中产生,这是人类带给义体人的罪。

  结局,稚子或者说新的稚子获得了一具新的义体。随意地被巴特弄到的义体。在文本意义上表面,肉体(物质)对于灵魂来说毫无作用,它只是一个承载物。新的稚子终于不用怀疑自己的灵魂,她明白了新的超前的概念——没有永远不变的自己。灵魂是融一的广泛的和宇宙一样。新的稚子获得永久的不朽,巨大的安全感。

  影片是二元论的直接呈现,并站在了精神这一边。赛博朋克一片异化的世界是无意义的。正如稚子所说,网络世界是多么广阔啊,我该去哪呢?作者彻底划出了两个世界。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到底哪个是真实世界呢?都不是,世界只不过是被人感知后融合后的产物。某种程度上,网络世界更加契合灵魂的角度,它无限自由,无限广阔。某种程度和灵魂相似,这是“人”梦寐渴求的精神世界的外化。既然无法看到神秘的主体,那就在之中遨游。

  或许未来,人类也将慢慢接受科技改变自身躯体,重新感知世界。

  03

  记忆中,小时候的我,身体不好。特别是小学三四年级,由于肌肉和韧带的发育没跟上,走路都会扑街。每个学期都会发生一次跑步拌蒜的大摔,而且从不缺席,期经。每次都擦得遍体鳞伤,然后就是酒精,红药水对我皮肤的折磨。虽然只是皮外伤,但对于小孩子来说是相当痛苦的存在。

  我记得有一天,带着伤体去上学,背着十几斤的大书包,里面的不锈钢??与饭盒的碰撞声伴随着步伐,形成令人心烦的噪声。刚接的痂因为运动的缘故又一次爆裂开来,令人恶心的血脓宛如岩浆,慢慢渗出来。

  身体的`痛苦,突然使我迸发出一种奇怪的想法,这种想法以一个十岁的少年是不可能想出来的。现在我只能将它看成是,神的眼睛,在那一刻看了我一眼,给了一点启发。这种神启是如此奇妙,以至于我还记得它发生时的场景,地点在小区两栋楼之间的过道。身后是小区的单车停放点,上下两层的建筑,我面前则是沐浴在晨光中的芳村大道。过道由南向北,扯进来的风吹得我发抖。

  在这样的场景下,神对我的启发是灵肉二分法。自我安慰,这具肉身的痛苦不是真实的痛苦,你的灵魂只是暂时安放在这具肉身上。灵魂无恙,无需过分关注肉身上的痛苦,终有一日,你会离他而去。有了这样的悟性,我就能忍受身体的痛苦,痛也仿佛不痛了。只是觉得不便,不能跑不能跳,还要经常去维护。这是我的灵魂今世寄居于这具肉身必要付出的一点代价。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这样的想法未免与年龄太脱节了,所以一定是神的启示。至于是佛祖还是上帝,我至今没弄清楚。

  那一年1988。一年后的夏天,在北京,很多的灵魂离开了他们的肉身。七年后,日本的导演押井守将灵肉二分法玩到出神入化,在动画电影攻壳机动队中,灵魂可以寄居于机械义体,可以上载到网络,从此脱离肉身的局限,做到无远弗届,灵魂随时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到机体中执行任务。而机体,肉身,已经不重要了,离开了灵魂,就如断了线的珠子,散落地上,nen用了。

  生死去来,棚头傀儡,一线断时,落落磊磊。

  04

  未来世界科技发展,从一开始的人体改造,到后来可以直接制造一具半电子躯体,把人的意识和记忆植入这具电子躯体。而人的意识也可以和电脑某种程度的连接。

  由于电子躯体“义体”的反应速度、力量等都远优于普通人,公安9课大部分人都是“义体人”。

  这就涉及一个问题了“躯体和自我意识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灵魂与肉体的关系,是二元可分离的,还是混合复杂?”

  在这种背景下,有人(政府6课的人)设计了一个程序,这个程序游走于网络中,侵入人们的自我意识,可以获取别人记忆中的东西,也可以操控别人的自我意识。

  这个程序游走于丰富的网络信息当中,在这种情况下,慢慢的产生了一个意识,一个自主意志,这个程序了拥有非常丰富的信息,颇具智慧,认为自己是一个“生命体”。

  她(程序)可以自我复制,可以吸收知识,也可以有人类的智慧和情感,但她无法像人类一样繁衍,无法拥有基因的变异系统,没法通过变异来进化自己。

  于是,她找到了义体人草雉素子,通过和素子的意识融合,她会消失,两个自我意识交融形成一个新的意识,一个新的“生命体”(也可以说是她的后代)诞生,她认为,这样,她做为一个生命,才不会过于单一,否则,即便她再强大,也早晚会因为过于单一而毁灭。

  (人类的基因丰富性就是即保证了减速分裂的稳定,同时又保证了无限的变异,所以人类能时时出于改变当中,无限学习和进化,适应各种情况。)

  而草雉素子做为公安9课的队长,是一个完全的义体人,她的身体完全是制造的,即便在和罪犯对决中毁灭了,也可以重新制造一具,再把意识植入其中。所以素子也经常思考“生与死,意识和身体,生命和程序”,以及,“自己是不是真实存在过”“会不会从头到尾自己其实都只是一个程序,从未有过真正的肉体”以及“做为这样的义体人,自己还算一个生命吗”等等。(也正因为如此“程序生命体”才在网络中了解到素子的信息,和她共鸣,找她融合)

  而融合后的素子也不再是以前的素子,除了“自我意识(或灵魂)”不再完全一样,她也拥有了“程序生命体”原先的自由游走于网络当中的能力。

  “从躯体解放出来,让意识脱离束缚,让意识自由游走于网络当中,可以植入其他义体做为义体人生活,也可以操控网络相关的一切”

  ——和剧情关系不大的细节地方没注意,也许有些微不准确。但整部剧的逻辑就大概如此。

刺青影评观后感

  刺青影评(一)

  昨天看了《刺青》,这不算是部新片,其实很早就有听过这部电影,但是直到昨天才从头到尾完整的看了一遍。我这个人很少会对电影写些什么,我总认为,电影都是假的,看完,无论剧情怎样,哭或笑,都是虚拟的,过去就过去了。但是看完这部,却很想说点什么,也许是看之前,其他人的评论或多或少的影响了我,所以我是带着一些评论去看的,没想到看完之后,反而有了自己的想法。

  这是一个讲述同性恋的故事,但是却是一个很让人心疼的故事。主人公有两名,竹子和小绿。故事围绕刺青展开,竹子是一家刺青店的老板,她认为,每个人的刺青都代表着一个故事,所以她会根据每位客人的特点,来为他们设计刺青。小绿是一名webgirl,也就是我们印象中的那种情色视讯聊天。这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人,在小绿某天来到竹子的刺青店后改变。

  竹子的左臂上面,有着一大束彼岸花的刺青,也就是这个刺青,永久改变了她的命运。竹子上学的时候,曾经爱上同班一个女同学,一天晚上,她们相约到这个女同学家里面过夜,但是却万万没有想到,那天晚上发生了地震,竹子早上赶回家,发现自己家的房屋已经在地震中坍塌,年幼的弟弟坐在废墟上,呆呆的望着已被掩埋,只剩下一条手臂在外的爸爸,那条手臂上面刺着的图案,是一大束彼岸花。弟弟从此失去记忆,只记得那个刺青。于是竹子决定在自己的手臂上面刺上同样的图案,开始担负起照顾弟弟的任务,而出于内心的内疚,她最终还是隐藏了自己的感情,与那个女同学分开了。多年来,带着什么也不记得的弟弟,掩盖着自己的内心。

  小绿是一个被遗忘的孩子。她的妈妈离开了她,爸爸则被关进监狱,只剩下她和阿嬷相依为命。她最常做的事,就是拿着一个玩具电话,想象着爸爸或者妈妈在电话那端,自言自语的说着话,想象着和他们重逢的情景。在一个傍晚,小绿遇到了竹子,那是她的初恋,那天,她带着一顶绿色假发,对着刚放学回来的竹子说:“你好,我叫小绿。”

  多年后,她们在竹子的刺青店重逢,小绿一眼就认出了竹子,但是竹子却毫无印象。于是小绿邀请她到自己的博客,并给了她一张名片。但殊不知,此刻,警方已经开始注意这个视讯网站。于是小绿发现,一个ID叫做Silence的人经常登录,并经常和她聊天,但他又和别人不同,他选独占,却从不要求她脱衣服,只是聊天,并屡次劝她不要再做这样的事情。小绿一直以为,这个关心自己的人是竹子,她来到刺青店,也要在身上刺上彼岸花。但竹子拒绝了,她说,彼岸花是通往地狱的。她为小绿设计了另外一个刺青,是一朵小茉莉。同时,她也渐渐想起来当年的情景。但地震的阴影始终在她脑海里,于是她依旧压抑自己,她会上网,但从不告诉小绿自己是谁。

  但小绿却始终没有放弃,她不断提醒竹子,不断的告诉她,自己的感情。而最后,竹子也终于卸下负担,接受了小绿。但不知道是不是巧合,那天晚上,竹子的弟弟自己从疗养院离开,来到一块空地,却看到了和竹子刺青一模一样的花,他的记忆一下子复苏了,但却也再次发生了意外。再也无法接受的竹子,只能告诉小绿,自己从此再也不刺青了。

  小绿仍抱着一丝希望,她留言说,自己会在线一直等。

  直到有一天,警方出击要查处这个网站。Silence发现小绿竟然在线,情急之下,他用麦克风告诉小绿,要她下线。而这时,小绿才发现,一直说喜欢她的人,不是竹子!无法接受现实的小绿,放声大哭。

  这部片子,贯穿始终的,是一种浓厚的孤独。渴望被人记住的小绿,因内疚而背负起弟弟整个人生的竹子。两个孤独的人走到一起,总是碰撞出淡淡的悲。空旷的`草地上,拿着电话自言自语的小小绿;视讯那边,抱着双膝,哭着哼唱童年记忆歌谣的小绿,还有这边捂着头流泪的竹子;以及突然发现原本以为喜欢自己的人不是竹子,瞬间崩溃痛哭的小绿,是那么的忧伤。

  这不是一部有着波澜起伏剧情的电影,但却让我印象十分的深刻。我想,每个体会到其中孤单的人,大概都会为剧情而感伤过。这部电影,需要用心去看。

  刺青影评(二)

  一场地震,造就一世宿命。

  小绿:“人,为什么要刺青呢?它算是穿衣服呢,还是裸露啊?”

  竹子说:“每个刺青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做为刺青师,必须了解这一切的秘密,可是不能说破它。”

  彼岸花——虽修得同根,然终其一生,花叶无缘相见。寓意生死轮回阻隔的两人。

  短发,白衬衫,棒球帽,黑框眼镜,俨然一个帅气逼人的小帅哥。

  长发,后车座,微笑,唇红齿白,眉目清秀,最是青春韶华的小女孩。

  她的手圈过她的腰,欢声笑语。

  这夜,相互好感的两人,叠加缠绵。

  这响,贯彻天地的震动,轰然倒塌。

  竹子呆愣着,注视弟呆坐在废墟上一语不发,凝视父亲外露瓦片之外刺有彼岸花的手臂。

  灾难后的阿青,选择性失忆,什么都不认得,只依稀记得那一抹来自彼岸的花。

  竹子深感自责,满是愧疚,她在手臂上刺一样的刺青,妄图减缓弟的创伤,自我解脱。

  小绿说,她的初恋在9岁半。

  她的记忆如此好,好到不差一丝一毫。

  一场雨,沾湿小茉莉,一个人,浸染谁的心。

  风拂过荒原,行走足踏。

  小绿那自得其乐的幻想,对竹子撒谎说地震中死去的母亲,习惯用玩具手机自言自语。

  离家出走的母亲,常年在狱的父亲,年老眼盲的奶奶,掉落在地的真相,多么残忍。

  短暂相遇的两人,一个不曾记得,一个深刻缅怀。

  小绿贸然闯进竹子的刺青店,声音娇媚的对她说要刺墙上挂着的黄色花。

  竹子承受过往的伤痛,这花,是往地狱去的。所以,不行。

  庭院,深夜,竹子给阿青讲关于刺青背后的故事,每晚如此。

  每个刺青背后,都有一个秘密。

  透过刺青,标志自己。

  活在自己梦幻里的幻影。

  小绿给竹子留了blog的地址,希望竹子能来,看她在占主导的位置上演绎风情万种。

  年轻有口吃的警察,放了钩子,想要引得小绿掉入陷阱。

  殊不知,一步步渐入困境的是他自身。

  不停猜测,谁是竹子。

  误以为的那个,对自己说:因为我是真的喜欢你,希望你好。

  没有意识到的是,只是自以为是的一厢情愿的以为。

  竹子:传说竹子开花会带来灾祸,科学家研究发现大旱灾前夕,竹树便会大规模开花并枯萎。

  双臂刀刃的混混对着自己失落的手臂尖叫,寻彼岸花的阿青又一次遭遇横祸。

  原来,你的温存是假的。

  但刺了一半的刺青,是真的。

  我仍可感觉到,它在隐隐作痛。

  听着手机留言里小绿凄凄的“小茉莉”,一直在亲情爱情中挣扎,一直在逃避与自罚的竹子,突然将山崖边的“彼岸花”狠狠踩碎。这一次,她决心挣脱宿命的桎梏。

  拉开的门帘,光线明亮,布满视界。

  竹子微笑。

  小绿迎面走来。

  月光静静薄暮垄罩小茉莉

  等候著你走进我的梦里。

  《刺青》其实就是这样一个爱情故事,可以理解、可以感动,并不复杂。这就是关于人和人之间的情感:爱情、友情与亲情;背叛、离弃与坚守。这也是关于人和人之间的情绪:欣喜、快乐和幸福;悲伤、孤寂和哀怨。可以相爱,能够相守,那是多可珍视的情感。只不过,这相爱的两个人,都是女生而已!

  导演周美玲这样解释片名的意思:刺青师竹子以刺青的痛楚,让自己受创的心不那么痛;视讯少女小绿,藉由虚拟网路里的幻象与捏造,活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阿东追寻着刺青带給他的力量;竹子的弟弟阿青,则在刺青的图像中遗忘,以度过生命中最大的抛弃……

  渴望关爱,期待未来,祈愿幸福,所有想要好好对自己好好待他人的人们,都应该是这样的吧?这一点,不分男女,也与性向无关。

  刺青有影,而爱情无形。标记有印,而感觉无型。每个人,都有难以忘怀的往事,都有值得珍藏的回忆,都有想要留住的痕迹。那些过往曾经,可以刺在身上示之于人,也可以记在心头藏之于己;个中缘由,或想对人言,或只自己知。或许,那回忆的印记,只是让人想起,为什么,还不愿忘记!所以,不拘形式如何,全在心意为何罢?

  只属于自己的,爱的印记,会有多美丽?

  刺青影评(三)

  《刺青》是一部由周美玲导演的台湾电影,叙述了女同性恋竹子和小绿的爱情故事,小绿年幼孤寂,遇上帅气的竹子就再也无法忘怀,为了躲避孤独,她活在视讯情人的网络中。竹子在一次与小绿的约会中丧失了父亲,让弟弟患上了解离症,从此她陷入了深深的自责,认为是错爱的惩罚,她在手臂上刻下父亲身上的刺青也是弟弟唯一的记忆地狱之花——彼岸花,并成为一名刺青师傅将自己封存在刺青的虚幻世界中。两个无法面对现实的女孩,在再次的相遇中无法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然而在她们痛苦依偎的时候,悲剧再次发生,然而这一次,竹子没有退却与小绿坚决的走到了一起。

  导演周美玲毕业于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对同性恋题材情有独钟,2002年她同时以《私角落》与《极端宝岛》两片,获得“台湾奖──评审团特别奖”及“国际竞赛类──评审团特别奖”,陆续受邀参加国际影展。2004年,周美玲完成第一部35MM电影剧情长片《艳光四射歌舞团》,继续获邀与入围国际影展,并勇夺同年两项金马奖。《刺青》是她第二部长片新作,她似乎也有意将《刺青》拍成一部挖掘同性恋深度的影片,然而很可惜这部影片只是一部商业电影,影片的内容融合了敏感题材女同性恋和典型的青少年亚文化视讯情人和刺青,由偶像杨丞琳和粱洛诗主演,受众矛头直指青少年。

  影片整体看来不是很流畅而且内容非常简单,不过由于运用插叙的手法,弥补了这一缺点,主题揭示也很明显,从小自卑的男孩由于手臂上有了双刀的刺青,勇气大增而欺负路人,结果被砍下双臂,暗示了刺青只是虚幻,导演运用悲剧揭示它我想也是为了服务受众增加一点血腥的视觉冲击而已,竹子的弟弟重伤昏迷是第二次悲剧,但清醒后的弟弟解离症却康复了,竹子和小绿也走到了一起,其实结局是一个大喜剧,这又使得被砍双臂这一情节显得基调不吻合,所以说是一部纯商业电影。周美玲被誉为为台湾新秀导演中最具潜力的一位,如果单从这一部来看那么言过其实。不过最后想提一下,弟弟的扮演者演的不错。

入殓师的影评观后感

  除了宫崎峻的动画片,我很少看日本的影片,相比它的慢节奏,我更愿意感受好莱坞大片的跌宕起伏和惊心动魄。但是这部去年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入殓师》却改变了我固有的观念!

  这是一部关于如何尊重生命和死亡的电影。主人公小林大悟原是东京一家乐团的大提琴演奏家,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他,在经历了4个月的管弦乐演奏后,得到的却是“乐团解散”的噩耗与购买乐器的高额债务。迫不得已,大悟与妻子美香回到了故乡,过起了清贫的日子。不久,在一则有着“年龄不限,高薪保,按实际劳动时间计费,旅行助理,NK代理商”等字眼的广告的误导下,不明真相的他成为了专门把死者送往安乐土的入殓师。

  从扮死者拍入殓指南DV开始,到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死者——一个去世两周已经腐烂的独居老太太。他的生活从人生顶端跌入悲惨低谷,每天带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的他,哪怕看见饭桌上妻子煮熟的肉也会想吐;更因为对美香难以启齿,最初的他只能独自在痛苦中挣扎……但渐渐地,在性情古怪、工作认真的社长佐佐木的指导下,他慢慢喜欢上了这份特殊的工作,明白了其实每一个生命都是有其独特价值的。这样的“死亡仪式”,能够满足死者生前的心愿,也缓冲了生者对死者离去的悲痛,并为死者的家人留下最后一眼的“美丽”记忆——这,就是这份工作真正的意义所在。

  这是一部有着积极向上意义的电影,尽管没有谈到宗教,可同样让人感觉有宗教一样的平和与神圣。看着入殓师带着严肃又宁静的神情,严格地按照特定的程序,虔诚地给死者洗浴,穿衣,化妆,让人感到:死亡并不可怕——那不是归去,而是启程。也许,入殓工作对于死者毫无意义,只是给生者将难以言出的情感释放出来的唯一机会。既然人们都觉得生如夏花一般绚烂,那死也理应像秋叶一样静美。所以,入殓仪式就是生者向死者表达的最终又最重的敬意,入殓师也正是因为了解这一切,才总是能以其对死者的尊重在最后一刻赢得人们的`尊敬与对这个行业的改观。

  整部影片的色调淡雅,忧郁,沉静,内敛——浅黄的草,银灰的树林,潺潺的流水,茫茫的雪山,带着典型的日本式的审美将情节和对白时而沉重、使人热泪盈眶;时而又轻松幽默、令人忍俊不禁衬托地淋漓尽致。在绝大多数电影中,死亡常常被表现为血腥和暴力的结果,只有这部片子,才能让人在认真地思考、感受死亡之余,还能从中得到生活的激励及对生命的敬畏,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而不仅仅是悲怆和痛苦。

  最后,我想引用片中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作为结尾:“使已经冰冷的遗体复生,授予其永恒之美。那是准确的,冷静的,一种至高无上的爱。在最后的时候送别故人,静谧地,那一举一动都是如此的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