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繁星中文网!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名言

包拯关于公安的名言

2023-09-12 04:34繁星中文网

包拯关于公安的名言

包青天包拯名言集锦

  1、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包拯《乞不用脏史》

  2、常格不破,人才难得。

  3、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宋·包拯《明刻本附录》清心:摒除私心杂念。直道:率直地为人。无私和正直这是修养处世的`根本。

  4、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包拯

  5、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包拯

  6、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包拯

  7、拱默取容,以徇一身之利者,亦当罢而去之。——包拯

  8、包拯:有三个洞,左右两边是两只特肥的羊,一公一母,中间呢,有一只特别瘦弱的样,有一只饿狼过来了,它直接扑向那只特别瘦弱的样,把它给吃了,为什么?

  公孙策:旁边那两只肥羊是石头做的。

  包拯:活的。

  公孙策:那就不对了,一般来说,狼碰到猎物,即使不把它们全都吃掉,也会把它们全都杀死,然后拖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或者是带回家去,待日后饿了……

  包拯:它就是喜欢,所以它就吃了,就这么简单!

  公孙策:就因为喜欢,就把它们……?你说的这个完全不合理啊,完全就是没道理嘛!

  包拯:就是没道理,这个世间就有很多事情没有道理,就像你公孙策一样,本来喜欢就做了,那就对了!

  公孙策:说的对,有道理。——包拯《少年包青天Ⅲ之天芒传奇》

关于包青天的故事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下面为大家分享几个关于包青天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1、一时糊涂的清官

  包拯是宋朝有名的清官。他刚任开封府尹不久,遇到一件案子。有人犯了罪被官府缉拿归案。按刑律,要受杖刑的惩罚。那时的杖刑很重,竹杖又大又沉,几杖下去皮开肉绽。

  打成重伤是常有的事。犯人一听害怕了,赶紧托人找到包拯手下的一个小吏,花钱求他改判轻点的刑罚。

  一时糊涂的清官小吏见有利可图,便答应帮忙。他让犯人不必慌张,并约定:“两天后包拯审案时,我会来记录你的罪状,到时你就大声喊冤,我自有办法为你减轻刑罚。”

  犯人虽将信将疑,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等包拯隔日升堂审案时,犯人就按小吏的吩咐,拼命喊屈叫冤,为自己辩解。还不等包拯开腔,小吏就摆出一副凶神恶煞的官老爷样子。

  大声呵斥:“大胆刁民!快快受了杖责,滚回牢房去吧。”包拯刚正不阿,最见不得仗势欺人的做派。这小吏竟然在他面前耍威风,必要狠狠教训一番。

  于是,包拯当堂将小吏责骂一通,而那个犯人却改判了刑罚,从轻发落了。包拯的正义责罚,却中了小吏的下怀。优点如果被小人利用,也会成为缺点。

  2、巧答典客

  包拯出使辽国时,辽国命馆伴对包拯说:“你们不久前在雄州(今河北雄县)城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

  包拯说:“你们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

  3、断鸡蛋

  传说包拯三十岁当了开封府尹。那时,他已经是个有智有谋的清官,隔着窗棂吹喇叭──响声在外啦!推荐他来京主事的,是当朝大师王延龄。

  此人是三朝元老,白胡子齐腰深,还日夜思念着国事。包拯虽是他推荐的,但是他对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样,还了解的不那么清楚,总想我个机会试试包拯的才能。

  这天一早,老太师刚刚起身,漱洗完毕,要仆人端上早点,三个五香蛋。他一个鸡蛋刚吃完,忽听家人禀报:“新府尹包拯来拜。”

  王延龄一听,惊喜异常,一面吩咐:“快请。”一面脑子转开了:“我何不借此机会当面试试他呢。”怎样试呢?王延龄拿着筷子,正要夹第二只蛋时,主意来了。

  他赶忙放下筷子,端起蛋碗放到桌上,对丫环说;“秋菊,你替我办件事好吗?”秋菊说:“老太师尽管吩咐。”

  王延龄指着桌上的五香蛋说:“秋菊,你把这两只五香蛋吃了,任何人追问,不管怎样哄骗、威胁、烤打,你都不要说是你吃的。凡事有我做主,事后再赏你。”

  秋菊听了一愣,可是老太师的吩咐又不敢拒绝,只得照吃了。王延龄看她吃了,就走出内室,到了中堂,见到包拯后寒暄了几句。

  便说;“舍下刚发生一桩不体面的事,想请包大人协助办理一下。”包拯说:“太师不必客气,有事只管吩咐,下官一定照办。”“那好。”

  王延龄说罢,便起身领着包拯走到内室指着空碗说:“每天早上,我用三只五香蛋当早点。今日,刚吃了一只,因闹肚子,上厕所一趟,回来时那剩下的两只蛋竟不见了。

  此事虽小,不过太师府里怎能容有这样手脚不干净的人?”包拯点点头,问道:“时间多长?”“不长。头尾半顿饭的时间。”“这段时间内,家里有没有外人来了又走的?”

  “没有。”“老太师问了家里众人吗?”“问了,他们都说未见。你说怪不?”包拯思索片刻说:“太师,只要信得过,我立即判明此案。”王延龄双手一拱,说:“那就仰仗也大人了。”

  “太师:恕我放肆啦!”“不必客气。”包拯挽起施子,走出内室,来到中堂,吩咐说:“现在太师府里大小众人,全部集中,一厢站立。”

  常言说得好:“宰相家人四品官。”这些家人虽然站立一旁,并不把新府尹放在眼里。包拯一见火了,桌子一拍,喝道:“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今日,我来办案,诸位休得怠慢,免得皮肉吃苦。谁偷吃了太师的五香蛋,快说。”众人一惊,顿时,老实了。可是包拯连问三次,这些家人竟象木头桩子一样,闷声不响。

  秋菊站在那里,也象无事的一样。王延龄在一旁睁大眼睛,装着急于要把此事弄明白的样子,眼看众人一言不发,他想:“包拯啊包拯,这事够你喝一壶了。

  下一步你难道和一般官员一样动刑吗?即使棍棒下面找出犯人来,也不算高明。”想到这,故意说:“包大人,常言说,肉怕渣,人怕打,既然他们不说,你用刑吧!”

  4、包公掷砚

  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被誉为“包青天”的包拯任端州知郡事三年期满离肇庆时,船出羚羊峡,突然波浪翻腾,狂风骤起。包公事感跷蹊,立即查问手下人。

  原来是端州砚工为了表达他们对包公体恤民情的敬仰,托人送来了一方用黄布裹着的端砚。手下人见是一方石砚,并非金银珠宝,于是便收下了。

  包公立即取来端砚抛到江中。刹时,风平浪静。后来,在包公掷砚处便隆起了一块陆州,这就是砚州岛。包砚的那块黄布,顺流而下。

  在不远处的西江边形成了一片黄色的沙滩,这就是现在“黄布沙”。这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包公掷砚成州”的故事。

  5、包公审乌盆

  瓦缸店的主人丁万看中了李浩身上的巨款,就下毒手把李浩毒死了,人死后为了毁尸灭迹,丁万把尸体扔到烧窑的瓦窑里烧成一块乌盆,还把这乌盆送给了前来买夜壶的陈清。

  陈清晚上睡不着,突然听到有人叫他陈公子,看到是白天送的乌盆,乌盆把自己惨痛的经历告诉了陈清,希望陈清能为他上报包大人,让包大人为自己做主。

  陈清夫妇带着乌盆去见包大人,在桥头遇到丁万,指责丁万谋财害命,但是乌盆在白天不能说话,陈清夫妇只能等到晚上再带着乌盆去拜访包大人。

  包拯听完陈清的话,想时间竟然还有如此诡异的事,他决定审问乌盆,勿喷不说话,陈清被打出衙门,乌盆说衙门前有门神,我的魂魄不能进入。

  晚上的时候,陈清击鼓伸冤,他带着乌盆从后门进入,包大人问乌盆有什么冤屈,乌盆又什么都不说,陈清快急疯了。原来李浩死的时候什么都没穿,他不能这个这样子见包大人。

  包拯就脱下哎自己的官服盖在乌盆上,李浩的冤魂这才像包拯汇报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包大人听了下令捉拿丁万夫妇,并将他们依法处置。

读《包青天》有感范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包青天》有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今天,我怀着崇高的敬意读了《包青天》这本书,主人公包青天那铁面无私,公正廉明的精神令我敬佩不已。

  在这本书中,“铡美案”这个故事最让我心动,主人公包青天清正廉洁、铁面无私,把抛家弃子,犯了重婚罪的陈世美给铡了头,还很有气势地说了一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是一句多么有魄力的话啊!廉洁先辈包青天一世英明,断案无数,不管做什么事都是以“公正”排头,他的大公无私,一生清廉得到了世人的赞叹。而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祖国更是出了不少廉洁之人,周总理就是其中一位。

  在人们的印象中,周总理总是那样衣冠楚楚,风度翩翩。可谁知他仅有的几套料子服装,大都穿了几十年,有的破损了,精心织补后继续穿。1963年,周总理出访外国,到了开罗,他就换下缝补过多次的衬衣,随行的工作人员不便拿给外国宾馆,就请埃及使馆的同志帮忙,并叮嘱在洗得时候不要太用力,以免搓破。大使夫人看到后,感动得一边洗一边流泪。对比之下,我们现在的小学生,吃的、用的、玩的`都要最好的,甚至有的同学家庭环境比较差,也要学着其他同学追求最好的,家长满足不了他的要求,他就闹别扭,更有甚者去偷、去勒索弱小的同学。这是多么令人痛心啊!作为国家领导人,也能做到廉洁朴素,而我们小学生只是消费者,更应该节约,不要养成攀比的坏习惯。

  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廉洁先辈所做的一切,没有一样是不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以身作则,为的就是鞭策我们大家,所以,我们也要响应号召,让廉洁伴我们前行吧!

包拯破案的故事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和马汉在身边……这首耳熟能详的《包青天》,想必大家都知道。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包拯破案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北宋嘉佑年间,京城开封发生了一起恶性杀人案。

  当时,河北有一位读书人,名叫张崇,他从小苦读诗书,一心想考中功名,却屡试不第。张崇的父母非常焦急,就想另找门路,为儿子谋取前程。正好,张家有一件祖传的宝物,是一颗鸡蛋大的夜明珠,这颗夜明珠在黑夜里能放出夺目的光芒,是件稀世珍宝。张崇的父母就让张崇带着夜明珠前往京城开封,找人引荐,将夜明珠献给皇上,换取一官半职。因为张崇从未出过远门,只好由他的妻子陈婉儿陪伴前往,一路上可以互相照顾。

  张崇夫妇来到开封城外的时候,下起了大雪,两个人找了一家客店歇息。不料,他们在这里遇见了开封城里有名的纨绔子弟赵衙内。

  赵衙内是镇守边关的赵老元帅的大公子。这天,他带了几个随从到开封城外游玩,遇到下雪,就到这家客店饮酒避雪,恰巧遇到了张崇夫妻。张崇求官心切,听说赵衙内是赵老元帅之子,有权有势,就动了心。张崇不听妻子陈婉儿的劝说,就去求赵衙内,求他代为引荐自己入宫献夜明珠。

  赵衙内听说张崇带有稀世珍宝夜明珠,又见张崇的妻子陈婉儿年轻貌美,顿起邪念。赵衙内谎称他常被皇上召见,可以带张崇进宫献宝,并邀张崇夫妻一同进城,先到他的府里等候见皇上。张崇信以为真,欣然答应。赵衙内把张崇夫妻哄骗进了开封城,到了赵府,将大门关闭,然后对张崇说:“我跟吏部说一声,可以让你当官,你把夜明珠献给我就行了。”张崇将信将疑,不肯把夜明珠给赵衙内。赵衙内命随从夺去装夜明珠的匣子,藏了起来。强夺了夜明珠,贪得无厌的赵衙内还不满足,又对张崇说:“你要是真想当官,就把你的娘子送给我。”张崇夫妻严词拒绝。赵衙内命随从把张崇捆绑起来,拖到后院的马棚里,又命几个丫环挟持着陈婉儿沐浴更衣,逼她成婚。陈婉儿宁死不从,她又骂又哭。赵衙内请自己的奶妈出面劝说,奶妈听了陈婉儿的哭诉后,十分同情她,就责备赵衙内不守人伦,胡作非为。赵衙内恼羞成怒,命仆人将自己的奶妈捆绑,丢进后院的井里活活淹死。穷凶极恶的赵衙内又命随从将张崇拖来,当着陈婉儿的面,砍下张崇的头,将尸体扔进井里。陈婉儿悲痛欲绝,也要投井自尽,被仆人们拽回后打得昏死过去,丢在马棚里。马夫见她可怜,将她救醒,半夜帮她逃出了赵府。

  陈婉儿逃出赵府后,躲在开封城的一座庙里。第二天,恰好遇到开封府尹包拯在此经过,陈婉儿拦轿喊冤,包拯命人把陈婉儿带回府衙询问。听了陈婉儿的哭诉后,包拯义愤填膺,决心要惩办凶手,为民除害。不过,此案颇为棘手,赵衙内的父亲是镇守边关的元帅,战功显赫,当今皇上对他十分倚重,要去元帅府拘拿赵衙内,须有皇上的圣旨,可是,皇上是不会轻易下圣旨去赵府抓人的`,必须先取证据后抓人。

  包拯想出了一条妙计。

  前几天,包拯奉旨去边关犒劳三军,受到赵老元帅的盛情款待,赵老元帅向包拯托付了一些家事,于是,包拯就以此为借口,命家人包兴去赵府,请赵衙内到开封府后堂饮酒。赵衙内也想与包拯拉近关系,以求得包拯的庇护,就欣然来到开封府后堂。酒席上,包拯频频给赵衙内劝酒。赵衙内开怀畅饮,当他喝到七八分醉时,包拯说:“前几天我在西去的路上,遇见了一件稀世珍宝,是一座美玉雕成的宝塔,一到夜晚,塔顶便会放出光芒,有真佛影出现。”赵衙内一听,喜形于色地说:“包大人,我近日也得了一件稀世珍宝。”包拯问:“是什么宝物?”赵衙内说:“是一颗价值连城的夜明珠。”包拯故意问道:“你是编谎话戏弄我吧?”赵衙内不知是计,急忙说:“我怎敢哄骗包大人,此宝物现在舍下,包大人如果不信,我让人拿过来。”赵衙内被包拯刚才用话一激,为表白自己不是说谎话,立刻命随从回府取夜明珠。不一会儿,夜明珠就拿过来了,果然是个宝物。包拯叹道:“这夜明珠果然是稀世珍宝,可否拿到内宅让老妻一看?”赵衙内面露难色。包拯说:“衙内如不放心,可派随从捧匣进去,看完再拿回来。”赵衙内怕不答应会引起包拯的不高兴,只好派两个随从捧着匣子随包兴去内宅。

  包兴领着赵衙内的两个随从进入一个小院,里面站着几名差役,包兴忽然厉声说道:“把他两个绑了!”几名差役一拥而上,夺下装夜明珠的匣子交给包兴,把赵衙内的两个随从捆了个结结实实。

  然后,包兴回禀包拯和赵衙内:“夜明珠已送内宅,老夫人正在焚香观看。”包拯对包兴说:“今天设宴招待赵衙内,应该高兴,你去唤个唱曲的来。”

  包兴领命而去,不多时,他领来一名少妇,却不是唱曲的歌女,而是手举诉状,大喊冤枉。包拯问道:“你有何冤枉?状告何人?”那少妇抬起头来,用手一指赵衙内,高声说道:“他强夺我家的宝物夜明珠,威逼我与他成婚,杀害我丈夫张崇,我告的就是他。”

  赵衙内揉了揉醉眼,见是陈婉儿,不禁目瞪口呆。包拯问赵衙内:“赵衙内,她说的是真的吗?”赵衙内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包拯示意包兴拿出夜明珠,赵衙内见夜明珠已落到包拯的手里,才知道自己中了包拯的计,只得低头认罪。

  包拯录了赵衙内的口供,将他绑了,关进死牢,然后,包拯又带领差役从赵府后院的井里捞起奶妈和张崇的尸体,并拘传丫环等人到堂讯问。人赃俱获,铁证如山。

  第二天,包拯奏明皇上,赵衙内倚权仗势,夺宝、逼婚、杀人,罪大恶极,依律当杀。皇上准奏。

  包拯在开封府升堂,将赵衙内验明正身,绑赴刑场,用铜铡将他铡了,开封百姓闻讯,纷纷拍手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