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繁星中文网!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名言

为人熟知的名言其实还有鲜为人知的后半句

2023-09-18 01:13繁星中文网

为人熟知的名言其实还有鲜为人知的后半句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的翻译及赏析

引导语:“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是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里面的第一首,大家最为熟知的是第二首,然而,第一首诗其实相当不错,首句就把西湖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的.翻译及赏析,供大家欣赏,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文学网(http://www.yiyyy.com/wenxue)。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译文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作者简介

  苏轼

  (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赏析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苏轼的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的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的,一定会同意自己的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的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写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赏析

  导语:《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组诗作品。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下面是由小编整理关于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赏析。欢迎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⑴·其一

  宋代: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⑵,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⑶。

  译文:

  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与西湖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注释:

  ⑴饮湖上:在西湖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赏析:

  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注脚。第一首所说“此意自佳君不会”“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不选第一首,题中“饮”字也无着落。苏轼意思是说,多数人游湖都喜欢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处。湖上有水仙王庙,庙中神灵是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风风雨雨、晴波丽日,一定会同意自己审美观点,因而作者要请水仙王共同举杯了。这一首首句“艳”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若只看第二首,则“浓抹”一层意思便失之抽象。

  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与《东坡乐府》等。

杜牧《赠别其一》的翻译及赏析

  赠别·其一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①。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诗人简介】

  杜牧:(803-852),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进士, 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宣歙观察使幕。文宗朝任左补阙,转膳部、 比部员外郎。武宗时出任黄、池、睦三州 刺史。宣宗时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 又出为湖州刺史,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至中书舍人。其为诗注重文意词采,追求高绝绮丽,于晚唐浮靡诗风中自树一帜。 擅长近体,绝句尤为出色。

  【注释】

  ①豆蔻句:喻处女,后因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

  【简析】

  这两首诗是诗人在大和九年(835),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是,与妓 女分别之作。

  第一首着重写其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手法上强此弱彼,大有“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概。语言精萃麻利,挥洒自如,情感真挚明朗,荡然肺腑。

归园田居其一的翻译赏析

  陶渊明的诗以描写归耕退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特点,风格质朴自然,在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心情以及厌恶黑暗社会世俗的情操方面有重大成就和影响,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归园田居其一翻译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作】

  归园田居(其一)——[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

  归园田居:此诗共五首,自成一组。本首为其一。

  适俗韵:合适于世俗的性*情。韵,性*情、情调、风度。

  尘网:尘世的网罗,这里指仕途。意思是说仕途像网罗一样束缚人。

  三十年:有人说当作“十三年”,因为陶渊明由出任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县令归田,前后正好是十三个年头。在这里的“三十”不是确数。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束缚于笼子中的鸟儿总是依恋过去的树林,养在池子中的鱼儿总是想着原来生长的潭水。羁鸟,束缚于笼子中的鸟。池鱼,被人养在池子中的鱼。渊,潭。本句以“羁鸟”、“池鱼”比喻不自一由的仕途生活,以“旧林”、“故渊”比喻渴望的田园。

  南野:一作“南亩”。

  际:间。

  守拙:安于没有能力做官。拙,指不善于做官,也就是不善于逢迎取巧之意。

  荫:荫蔽。

  罗:罗列。

  暧暧:昏昧的样子,指隐约不清。

  依依:轻柔的样子。

  墟里烟:村落里的炊烟。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门庭之内没有尘俗杂事,虚空安静的居室显得很闲暇。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虚室,虚空的屋子。余闲,闲暇。

  樊笼: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比喻仕途。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两句是说自己象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一由。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古诗今译】

  我这个人天生就缺少迎一合世俗的本性*,自幼就钟情于悠闲自在的山川田园生活。然而却不慎陷落了仕途的网罗中,这一去就是很多年。

  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儿总是依恋曾经生长的山林,养在池子中的鱼儿永远都思念生活过的深潭一样,我毅然退出官一场,固守愚拙,回到家乡开荒种地,享受渴望已久的田园生活。

  在那方圆十多亩的`良田中,有一个八、九间草房的庭院,屋后掩映着榆树、柳树,房前栽满了桃树、李树。远处隐隐约约的村落里,轻柔的炊烟随着微风升腾飘荡;在深深的巷子里,在高高的桑树枝头,不时传来狗的叫一声,鸡的啼鸣。

  庭院里,居室中,没有尘俗杂事的烦扰,有的是空旷和闲暇。长久以来一直被困在世俗的笼子里,如今总算又回到了大自然。

  【赏析】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晋浔陽柴桑(今属江西九江)人。早年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官职,后因厌恶官一场的污浊风气,遂退隐田园,直至终老。陶渊明还有辞赋和散文作品。作品收于《陶渊明集》。

  《归园田居》大概写于作者辞官后的第二年,即东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园406年)。诗人因厌弃封建社会腐朽的官一场生活,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因此只作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就弃官归园田居了。诗人归园田后生活适情适性*,心情很高兴,于是以写诗来赞美这种生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作品一开始就交代了归园田居的原因是热爱自然的本性*。“丘山”,是指山水田园自然环境,因为“本性*爱丘山”,所以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韵致兴趣,而去做官则完全是错误地落入了尘世的罗网。把世俗社会的荣华富贵、权位势力视为扼制人性*的罗网,这就突出了诗人爱自一由、厌尘世的性*格和人格。“一去三十年”,是说厌弃尘世的懊悔心情,这种懊悔心情反衬着已经超脱尘世回归园田的欢快心里。“三十年”有人说是“十三年”,因为陶渊明二十九岁出仕,至四十一岁弃彭泽令正好是十三年。其实究竟是“三十年”还是“十三年”这并不重要,诗人所写的“三十年”未必是一个确数,因为这三十年是从“无适俗韵”的少年时代开始的,也就是说人生知事就已经落入了尘网。“尘网”和“本性*”都是佛教概念,而陶渊明在这里则是借指黑暗的封建统治阶级的上流社会和自己不肯受其约束的思想性*格,是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和对个性*自一由理想的向往,不是宗教的厌弃人生和向往来世。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里是在继续说归园田居的行动和心情。“羁鸟”就是笼子中受羁绊束缚的鸟,“池鱼”就是养在池子里供人观赏的鱼,二者都是误落尘网之人的象征。“恋旧林”“ 思故渊”正是鱼、鸟的本性*。这两句是用来形容诗人已经归园田居的愉快心情。鸟归山林,鱼得潭水,故旧相逢,怡然自得,分外亲切。“开荒南野”“守拙归田” 则是回归园田之后生活的实写。归园田后,要“开荒”,要“守拙”,而这正是居官一场吃俸禄,巧取豪夺的鲜明比照。这样的比照正突出了诗人躬耕自食安贫乐道的高贵品格。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此为重点部分,描写的是园田的环境和安居的心情。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充分显示着乡村宽敞、朴实、繁茂的自然氛围,与前面抛弃了的“尘网”相对比,一种自一由安详、情性*兼适的心情也就荡漾其间了。远村暧暧,墟烟依依,狗吠深巷,鸡鸣树颠,这是多么温馨静穆的意境呀!虚实并举,动静相生,益发洋溢着一种田园诗画的韵一律之美。如此令人向往的境界却出自于诗人自我欣赏的目光,可见无处不浸含一着诗人本性*的恢复,理想得以满足的欣然。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无尘杂”,是说户庭的安静,无车马的喧闹,没人来打扰,其实也是说心情的安静。“有余闲”,即心情舒畅,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都是自己的了,任由自己支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全篇的概括总结,是诗人高贵“本性*”和愉快心情的充分表露。

  这首诗在写作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看不出刻意追求技巧的痕迹,又有着绝高的技巧。这种绝高的技巧,主要的就是优美意境的构造。在作品中,主要的不是抒情言志,也不是写景抒情,而是情景交一融。例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等,都是用及自然的语言描绘这极质朴的景物,而这些景物则蕴含一着一种醇厚的感情,形成着一种优美的风格。这种特点是陶渊明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