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繁星中文网!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名言

面试题目中名言名句

2022-09-23 20:28繁星中文网

面试题目中名言名句

2015年事业单位面试备考:哲理类题目中的名言警句

  下面帮大家针对不同的主题,收集了一些经典的名言警句,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在遇到此类题目的时候灵活运用。

  一、信心

  1、坚决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马尔顿

  2、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罗曼·罗兰

  3、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萧伯纳

  4、坚信自己的思想,相信自己心里认准的东西也一定适合于他人这就是天才。——爱默生

  5、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心了。——培尔辛

  二、奉献

  1、人生价值的大小是按人们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来衡量的。——向警予

  2、上天赋予的生命,就是要为人类的繁荣、和平和幸福而奉献。——松下幸之助

  3、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报酬。——泰戈尔

  4、如果我们想交朋友,就要先为别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时间体力体贴奉献才能做到的.事。——卡耐基

  5、你要记得,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高尔基

  三、宽容

  1、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忍别人所不能忍的气,做别人所不能做的事,就能享受别人所不能享受的一切。

  2、宽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欧文

  3、宽容并不是姑息错误和软弱,而是一种坚强和勇敢。——周向潮

  5、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明)吴承恩《西游记》

  6、宽容就如同自由,只是一味乞求是得不到的,只有永远保持警惕,才能拥有。——汪国真《宽容与刻薄》

哲理思辨类作文题目

  导语:在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中考作文方面,据介绍,今年的作文是材料作文,引用的是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观点,要求对“信与不信”进行一番思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哲理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一)

  【命题规律】 高考作文注重哲理思辨,这一特色在2010年新课标卷作文命题中体现得格外鲜明。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三则材料启示考生把蕴藏在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的哲理揭示出来,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人生。①热带观赏鱼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状态,启示人们注意环境对人生的影响;②狼的顽强生命力告诫人类要有适应环境的能力;③心理学家的随机试验,暗示教师要用积极向上的眼光看待学生。2012年的作文命题对哲理思辨也有所体现,船工的善举和船主的酬报蕴含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哲理思辨。

  【命题趋势】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大自然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生活哲理,引导考生以思辨的眼光审视自然和社会中的某些现象,展示哲理思维,凸现文化底蕴,是高考作文的重要导向。2013年新课标高考作文仍会坚持这一命题趋势,材料的哲理思辨色彩将更加浓郁。自然是辩证法的一面镜子,和人类的生活有着某种对应关系;社会是哲理思维的集散地,许多现象可以引发人们哲理的思考。高考作文将进一步引领考生对一些典型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热点现象进行哲理思辨的解读。

  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半”,相对于完整而言,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相对于传统而言,是一种失落的缺憾,例如,“半途而废”,“半壁江山”等。但是,“半”,往往又是一种美妙的境界,例如,“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一种羞涩、朦胧之美,“行百里者半九十”赞扬一种坚持、执着之美,“事半功倍”展示一种技巧、功力之美生活中,因“半”而产生的美非常多,请你展开想象和联想,说说你所发现的生活中的“半”之美。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分析】这道试题,是典型的哲理思辨类作文命题,符合近年全国新课标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具有较强的哲学内涵。命题者力图引领考生跳出传统的审美视角,对“半”的审美价值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这种命题意向,对培养考生辩证的审美观具有重要意义。受传统的审美观念的影响,考生普遍对“半”的缺憾印

  象较深,而对“半”的美学价值知之甚少,因此思路一时难以畅通。破解此症的技巧是:充分利用材料中所列举的“半”之美的实例,沿着这一思路向自然和社会领域拓展思维,“半”之美就会纷至沓来;如果思路仍然堵塞,可以“急中生智”,干脆就拿材料中的示例做文章,具体解说那些“半”美在何处,有何哲理,这样写,也基本符合要求。

  【写作指导】这道作文题富有哲理,闪烁着思辨的光彩,而且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倘能用“半”所蕴含的哲理指导自己的人生,将受益匪浅。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说说你所发现的生活中的‘半’之美”这一限制条件。如果审题不严,就会有跑题的风险。行文时,要么只写“半”之美,对“半”之丑只字不提;要么以美为主,以丑为宾,千万不可平分秋色,更不可喧宾夺主。对于“半”之美,考生大多比较生疏,如能充分利用材料中示例的引导作用,展开想象和联想,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半”之美,几乎随处可见,列举难以穷尽。思路畅通后,要精心选材,可集中笔墨专写一种“半”之美,对自己体验最深的事理尽情阐述;也可展开笔墨写多种“半”之美,通过多角度的论述使“半”之美多姿多彩。不论写“一种”还是写“多种”,都要把其蕴含的哲理揭示出来,这样才符合哲理思辨类文章的特点。

  【例文】 帆张半扇免翻倾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人们都喜欢圆满,把它当做最好的结局。可不是吗?一轮皎洁的圆月挂在空中,怎能不牵动文人们的诗兴?一次亲人的团圆,又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

  然而,圆满固然美好,“半”也有其独特之美。

  半,让人体味含蓄之美。国画大师齐白石说:“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这位受人景仰的画家,深刻地道出了绘画之道——妙在“半”似“半”不似,不能“太似”,太直白。同样的道理,话也不能说得太直露,否则就失去了生活的韵味。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其中一个要素就是含蓄之美。“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诗人只说了诗意的一半,另一半却深藏不露。透过诗意的一半,读者把另一半品味出来了,深深的愁绪溢满心头,多含蓄,多美妙。这种含蓄和美妙就在半虚半实之间,让你自己去揣摩,去联想,去体验。一旦悟出其精妙,那些文字顷刻间就像活了一样,在你心里演绎出妙不可言的画面,这样的艺术欣赏,让你心领神会,多么富有情趣!相反,那些把话说得满满当当的,直白的文字就显得苍白单调了,就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

  半,让人领略缺憾之美。一块玲珑剔透的美玉,没有一点瑕疵。你也许会为它的完美而惊叹,可是惊叹过后,你却没有一点思索、玩味的余地。但是,玉上若有如丝如缕的纹路,你就会好奇地鉴赏,把那些纹路与诸多事物联系起来,奇妙的遐想联翩而至。人生如玉。人们总是向往完美的人生,殊不知,那样的人生枯燥乏味。人生有一点波澜,一丝缺憾,你才有奋斗的动力,并且享受到奋斗的乐趣。真正的人生就应该是这样,苦乐各一半,得失各一半,希望和失望各一半,满意和失落各一半,交织出生活的酸甜苦辣,折射出人生的五彩缤纷。

  半,让人体会谦逊之美。“满招损,谦受益”,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太满,而要看到自己方方面面的“半”,这样才能不断成就人生的“满”。清代诗人李密庵诗云:“帆张半扇免翻倾。”拥有谦逊品质的人,如秋菊,不炫耀美丽的色彩,不卖弄馥郁的芬芳,却让人格外景仰。他们懂得“半”的道理,深谙“半”的艺术,达到了“半”的修养,为我们树立了“半”

  的榜样。

  【点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多角度地写“半”之美,主题突出,联想丰富,内容充实,其中,“半”的谦逊之美,视角较为独特,颇有新意,作者揭示的生活哲理对人生的成长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论证手法多样:对比鲜明,每种“半”之美,都通过正反对比手法揭示其哲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例证精当,依事说理,把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人生的道理结合起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引证贴切,旁征博引,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篇末引用清代诗人李密庵的著名诗句“帆张半扇免翻倾”点明题旨,生动形象,既使文章首尾圆合,又涵盖了全文,“免翻倾”,不仅针对人生成长而言,也适用于艺术创作等领域。结尾意味隽永,用一组优美的排比句收束全文,凸显了“半”的审美价值和实用功能,发人深思。

  哲理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二)

  试题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个老奶奶,是个乞丐,与年仅九岁的小孙子相依为命,整天挨村挨户乞讨。有一次,他们在莽莽深山里迷路了。黑夜来临,老奶奶搂着小孙子睡在大树下,口中念念有词,求菩萨保佑他们找到出山的.路。但是一连三天,他们还在大山里瞎转。小孙子又累又饿,顶撞奶奶说:“求菩萨没用,世上根本没有菩萨!”他不走了,躺在地上等死。第四天一大早,老奶奶推醒熟睡的孙子说:“菩萨刚才显灵了,告诉我沿着小溪一直走就能出山。”孙子侧耳听,果然传来潺潺的水声。祖孙俩沿着小溪走终于看到了一个小山村。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分析】这道试题,与近年全国新课标高考作文的命题意向吻合:把哲理思辨隐藏在一则生动有趣的故事中,等待考生发掘其奥秘。试题引导考生辩证地分析故事情节的内涵,多角度地解读命题材料,为应对2013年高考作文提供了有借鉴价值的训练蓝本。材料中的老奶奶,是个可亲可敬的坚强老人,千万不能把她当做老封建、老迷信。如果那样写,就与故事的主旨背道而驰。老奶奶动不动就“求菩萨”,只是一种习惯性或下意识的行为,与人们遇到危难时“呼天喊地”、求“老天爷”或“菩萨”保佑一样,与迷信没有关系。特别是对处于绝境中的祖孙俩来说,老奶奶“求菩萨”,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是情急时求生的策略。

  【写作指导】这则材料讲述的小故事,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坚守信念,永不言弃。以此立意,的确是不错的选择,但此类立意,很容易使考生陷入空泛说理或简单地扩展材料的误区,因此构思时要注意使文章有一些感性色彩,以增强生动性和感染力。倘若对材料细细揣摩,会发现“坚守信念”只是材料的显性特征,材料中还有不少生活哲理有待开发。例如:①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生硬的说教适得其反;②谎言不一定都是丑陋的,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而撒谎,那谎言也是美丽的;③要自信,菩萨是不存在的,真正的“菩萨”就是你自己,心中有了这样的“菩萨”,就能创造出奇迹。这些立意,更有利于考生发挥。

  【例文】信念,开花

  生在狭小的盆中,你不甘蜷缩,你把根伸向大地深处,汲取甜美的清泉,你

  把生的气息呼向宇宙的漩涡,你高昂着头,微笑,

  你坚信自己会开出最美的花朵。

  一个狂风暴雨的日子,我试图把你搬进屋中,但我失败了,你的根已从花盆底部伸出,牢牢地融入了大地母亲的胸怀,你分明在告诉我:“在母亲身边,这点痛算什么?”

  你以坚强的信念,冲破了人为的牢笼,以不拔的意志不断地汲取着,你宣誓:

  要回报给世界以最美的花朵。

  风雨中的飘摇,黑夜里的寂寞,烈日的炙烤和寒潮的讥笑,你都经历过;当美丽的蝴蝶飞离的时候,你也曾怅然过,然而,为了自己的宣言,你坚守着独自

  的执著。

  当万紫千红不再,当黄叶不再翻飞,你把一年的积蓄全部献了出来,清淡高雅,香远益清。于是微薄透明的秋的空气中,充满了菊的幽香,闪烁着柳的金黄。你仍旧微笑着,犹如神话中的白雪公主,犹如出嫁前满脸娇羞的新娘,犹如心中

  那飞翔的金灿灿的希望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历经了多少风雨,多少磨难之后,你终于实现了自己

  的诺言。在这空灵的秋天,谁能否认这是最美的花朵?

  漫漫人生路,谁没有对自己或对亲人在心中暗立誓言?流年似水,誓言依旧,艰难困苦的淘洗,言犹在耳,仍然那么清晰。妹妹那明亮而渴求的眼眸,弟弟那稚嫩的肩膀,母亲那渐白的头发以及在凛冽的北风中破棉衣上的丝线随风飘扬的图景,攫住了我的心。为了我,他们失去了许多应当拥有的东西。“信念,开花”我向上苍祈求,不知念过多少遍这样的咒语,但信念之花离我还是那么遥远,我为自己的孱弱而惭愧。然而,菊在飒飒秋风中低吟浅唱,仿佛在告诉我:现在不

  是惭愧的时候,为信念必须坚持,坚持到最后!

  这是振聋发聩的告诫,我被警醒了:今天的索取,一定会变成明天的奉献。我仿佛看到,信念之塔在闪光,信念之花在开放,信念之鸽在飞翔。

  听,菊香四溢的空中传来了年轻诗人海子的歌声:

  走在路上,放声歌唱,

  大风刮过山岗,

  前面是无边的天空。

  菊香与歌声渗透了我的心底

  总有一天,我心中的信念,一定会在坚守中开出灿烂的花,就像那在飒飒的秋风中傲然绽放的菊,就像那位可敬的老奶奶,领着小孙子走出大山

  【点评】本文构思精巧,借助材料提供的小故事,形象地诠释了“坚守信念”的主题。文章没有直奔主题而去,而是托“菊”言志,通过对菊花高洁品行的抒写,在菊的引导下,逐步走上“坚守信念,永不言弃”的主题轨道,含蓄地传达出一种坚守执著的精神。在具体写法上,本文有许多出彩之处:①标题“信念,开花”,暗用《天方夜谭》中的一句咒语“芝麻,开门”,与老奶奶求菩萨保佑暗中呼应;②用第三人称“你”写菊花,如同与菊对话,亲切感人;③试题材料在篇末才浮出水面,作者没有简单地摘抄或复述材料,而是从材料中提取精髓,把老奶奶领着小孙子走出大山当做“信念”的化身,既巧妙点题又以回归材料作结,这是规避跑题风险的有效手段,非常值得考生借鉴。

哲理名言警句摘抄

  1、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世界名言录》

  2、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托尔斯泰《世界名言录》

  3、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4、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5、人一旦觉悟,就会放弃追寻身外之物,而开始追寻内心世界的真正财富。

  6、一个人没有学问,就跟一条牛没有区别,不是带上轭架,便是给人宰了吃肉,它还尽摇晃尾巴。——高尔基《人间》

  7、年轻是我们唯一拥有权利去编织梦想的时光。

  8、没有比人生更艰难的艺术了,因为其他的艺术或学问,到处都有教师。——塞涅卡

  9、真正的科学家应当是个幻想家;谁不是幻想家,谁就只能把自己称为实践家。——雨果《海上劳工》

  10、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戏剧集》

  11、没有了爱的语言,所有的文字都是乏味的。

  12、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

  13、在学问上每前进一步,就更接近这真理一步。——托尔斯泰

  14、人,就像钉子一样,一旦失去了方向,开始向阻力屈身,那么就失去了他们存在的价值。——兰道

  15、磨灭一切事物,唯独恩德,时间越久,它的力量就越大。——拉柏雷

  16、青春一经“典当”,永不再赎。

  17、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

  18、学问是光明。——高尔基《沦落的人们》

  19、人的知识越广,人的本身也越臻完善。——高尔基《世界名言录》

  19、人生就象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弗洛伊德

  20、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马克思

  21、将自己陷于罪恶中的人是常人;为自己的罪过烦忧的人是圣贤;夸耀自己的罪过的人是魔鬼。——富勒

哲理思辨类高考作文

  导语:同学们知道哲理思辨类的作文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哲理思辨类高考作文(一)

  阿姆斯特朗,一个超越极限的人,已经第五次站在了环法大赛的冠军宝座上,曾经的他,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小伙,如今却一跃成为环法五冠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更奇特的是五年前的他已身患癌症,正是由于他不断地突破自我,一次又一次地挑战极限,才有了今天的成功。

  “更高,更快,更强”这一奥运会的宗旨正是运动员们挑战极限的动力,蒙哥马利将男子百米纪录提高到了9秒79,而乔伊娜的女子百米10秒49的成绩至今无人能近,一个个世界记录的诞生便是人们一次次挑战极限的成功。

  人的潜力虽然是有限的,但开发出来的却只有10多个百分点,另外的则需要我们去解放它,让我们挑战极限将它开发出来,这对我们百益而无一害。

  曾经,珠穆朗玛峰是不可征服的;曾经,南极极点是不可穿越的;曾经,马利亚纳海沟是下不去的……而今,珠峰上插遍了各国国旗;而今,极点上留下了我们的足迹;而今,海沟里还有我们的残温……这一个个不可能在现在已经变得平常,都是因为挑战极限,变不可能为可能。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计算机的普及,从欧罗巴到美利坚,从东非高原到南美平原,从地球到月球……到处都有挑战极限的人们,到处都有新的记录产生,到处都在重新找起点。

  极限虽然可以使自己,使人类的潜力得以提高,但不要过分挑战。它就如弹簧一样,有受压限度。

  珠峰上也有受难者的尸骸,极点前也有未走完的足迹,海沟里也有勇土们的墓碑,绿茵场上也倒下了一个维维安福……

  让我们告别昨天的记录,挑战新的极限;让我们跳得更高,跑得更快,变得更强;让我们一起来唱那首歌吧:

  “超越梦想,一起飞……”

  评点:材料丰富,一气呵成,当为本文最大的特色。从身患癌症的阿姆斯特朗到蒙哥马利9秒79的'百米记录,到乔伊娜的百米10秒49的成绩,再到珠峰到南极极点到玛利亚那海沟,旁征博引,一气写来,颇有气势。作者拥有的这些准确翔实的材料,自有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增强了说服力。语言铿锵有力,整齐而又富于变化,显示了良好的语文素养。第二段中举到的两个并列的例子作者表述为“蒙哥马利将男子百米记录提高到了9秒79”和“乔伊娜的女子百米10秒49的成绩至今无人能近”,同样的例子就显得决不雷同。第四段先用三个“曾经”,后用三个“而今”进行对比,结构整齐,前后呼应,又间有长短句,使句式摇曳多姿,有一种韵律的美。

  哲理思辨类高考作文(二)

  很久很久以前,喜玛拉雅山脚下有一块石头。沧海桑田物换星移,石头沉默地看着前来挑战珠峰的人,一群,又一群。

  一天,一位年轻的登山人问:“石头,当我下山时,你想要点什么吗?”石头叹口气,说:“把你最不想要的留给我吧!”

  年轻人走了,石头等着。

  年轻人回来,无比沮丧地说:“石头,我从小就梦想登上世界最高峰,那就是我生存的理由。可我征服了那极限的同时,却感到这世上再无可留恋了。我活着还为什么呢?我本想一死了之,但答应了你,只好将这最不想要的生命留给你了!”

  于是年轻人傍着石头住下,一天又一天,变成了老人。

  又有一天,一位年轻的登山人遇上了安闲的石头和安详的老人,于是问:“当我下山时,你们想要点什么吗?”老人和石头对望一眼,也叹了口气,说:“把你最不想要的留给我吧!”

  年轻人走了,石头和老人等着。

  一周,一月,一年……

  年轻人回来,对石头和老人说:“很抱歉,我什么也不能带给你们。我经历了千辛万苦征服了珠峰,却发现过了极限便无可追求,难过得想死,念着对你们的承诺便想把最不想要的生命带给你们。下山时我却发现了一位冻死的登山人。他离山顶已很近,却永不能实现他的梦想了。而我比他幸运啊!为什么我却还想死呢?我的体力和毅力支撑我征服了自然的极限,难道却要在自己的心理能力的极限面前屈服吗?我不该失落于终极的征服!这种超越使我豁然开朗!于是我尽力去救助那些遇困的人们,每次成功都让我感受到生命是多么可贵!是对你们的承诺使我在最想放弃的时候没有那么做,才会有现在这番感悟。谢了!”

  年轻人说完深深地对老人和石头鞠了一躬。

  石头意味深长地看着老人。

  而老人泪流满面。

  评点:本文就“极限”这一话题构思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颇值称道。作者独出心裁,用一块石头作为故事的主人公,给故事笼罩上一层浓浓的神话色彩,同时也便于故事条理清晰地展开。第一位年轻人与第二位年轻人相同而又不同的经历启示我们,挑战极限并不能成为人生的弹簧极限目标,它仅仅是人生的一部分,极限之外,还有更多值得我们追寻的东西。结尾处理很为成功,石头的意味深长,老人的泪流满面,都是两个含义深刻的细节,增加了故事的深度。“心理能力的极限”这一说法出现得有些突兀,但相对于全篇,也仅为白璧微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