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繁星中文网!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名言

慧能法师六祖禅师名言

2023-01-30 18:35繁星中文网

慧能法师六祖禅师名言

六祖慧能的经典语录

  1、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2、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3、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4、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5、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6、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7、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8、不思善,不思恶,此刻那个是你本来面目。

  9、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10、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11、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12、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13、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惯;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14、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

  1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6、“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17、心肠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18、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法,不离自性。

  19、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_、无劫害,名戒香。

  20、惠能没手法,一直百思维;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21、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面,悟人在处一般。

  22、“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能。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能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能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23、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能,护短心内非贤。

  24、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25、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26、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27、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

  28、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29、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战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30、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31、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

  32、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

  33、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34、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若言下相应。

  35、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

  36、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37、解脱知见香,自心即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

  38、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作业。

  39、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40、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41、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42、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43、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44、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

  45、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没意智。

  46、清净至无余。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47、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48、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49、“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能,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50、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51、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52、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53、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54、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55、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56、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57、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58、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荆听吾偈曰。

  59、菩提性宛然。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句子大全http://Www.1juzI.coM/,悟则刹那间。

  60、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能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61、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62、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63、自性具三身,发现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64、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65、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66、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67、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68、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

  69、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70、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

  71、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72、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73、善知识!智能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六祖慧能传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祖慧能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炎炎8月怀着一丝敬畏和感恩,拜读《六祖慧能传》,慧能3岁丧父,家境落迫,从小以砍柴为生,目不识丁,苦难塑造与大自然的启发,使他从生活中领悟禅机,由自然现象契入宇宙真理的基础,如"禅"演绎人性与佛性的智慧之旅。

  何为禅,待到雪消时,自然春到来。禅的神韵自然、和谐,与自然共舞,与生灵共存。禅者的姿态飘逸、洒脱,面对提起,转身放下,未学佛前的我一直尽力控制事情发生的结果,心累体疲,学佛后发现一切像是冥冥中的注定,无需去苛求刻意把控因缘的来临,一切发生刚刚好,都是成长放大自己的格局。苦难是化了妆的礼物,经历越多,收获一定越大。当爱人另有新欢,当是此生缘尽,不必强留,默默祝福;友人不解恶语,当是自己修养甚浅,莫能布施他人欢喜,心生忏悔;遇事不顺无法达到预期时,当是人生考验,还需历练沉淀。苦难是生命成长的资粮,勇者乐于创造生命的希望,让内心丰盛、饱满。

  禅即是专注聚焦,心在一切在,心无一切无。读书会的运作已近3月,从无至有、从简单至丰富,点点滴滴的灵感,线上步步的规范,PPT讲义的完善,会员渐渐互动,经常为了某个字符标点,咬文嚼字,精益求精,散步时会想起,用斋时会飘过,入眠时会念到,可是繁琐的细节丝毫不觉得疲累,当一项创意规划在思索中静静地孕育而生时,又是何等喜悦,专注聚焦在某件事时,就像太阳所有的光芒聚焦在某个点,散发所有光和热,容易心想事成。心是一切的主宰,散发体内的小宇宙,无限正能量。

  禅机恰是真理。别人砍柴总是朝着一个地方用力砍,而慧能则是绕着砍;别人总是千方百计躲开有节的地方落斧,而慧能却专从有节的'地方下手。"在过不去的人上过,在过不去的事上过",从小我就敬畏有权威、威严的长者,不敢与其靠近胆怯敬而远之,工作后不得不和这样的人打交道,个性所致双方互动无法持之以恒,业绩也未能更好地突破,学佛后才明白这是我今生修行的功课,无法逃避只有勇敢面对,突破后生命境界又一次提升,正像有节之处意味着木质坚硬,但越硬越不卡斧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用一颗真诚利他谦卑的心来对待每个人,假以时日影响感化他人。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恰似发自灵魂深处的呢喃,舞动禅者生命的圆舞曲。"应无所住",无尽的虚空,呆呆惬意是自然的最佳状态;"而生其心",自然生起的思索,经历世间发生的一切,原来在劳作和生活中既能领悟心的妙用,有机地联系起来,发掘背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看不见摸不着,却有着客观存在的规律,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难道这是心性么,心若有执着,犹如生根不动,随缘解惑吧。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禅者如是说,"事来心现,事去而心随空"——禅者如是做。禅是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当下,度过美好的一天,青青翠竹,郁郁黄花,禅者飘逸,今生有幸,品读人生。

论语经典语录

  1、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2、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yi)》

  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5、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7、大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子张)

  8、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而)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10、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季氏)

  11、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1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13、贫而无谄,富贵无骄。(学而)

  1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1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

  16、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1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18、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1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2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24、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6、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2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28、君子周急不继富。

  2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30、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1、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2、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

  3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3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3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7、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3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39、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子)

  4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41、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42、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4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44、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4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46、君子周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4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8、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

读后感:几米的书读后感

  家里有几本几米的书,几米的书读后感。基本上每次去书店看见装帧精美的带着浓厚几米风格的书就有种占有的冲动。

  我把这种冲动归结为对过去的不舍。几米的书的主人公基本上都是小小孩,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越来越不会想象。和弟弟妹妹们并排坐在乡间小路上,他们对天空上的东西指指点点,那朵云像人,拿着伞。这朵云像鸭子,衔着鱼。他们唧唧呱呱地说得热火朝天,我一句也插不上。实在很难把一坨不规则的白花花的东西比作成什么事物。我唯一能说的就是它像棉花糖。

  而看几米的书,我似乎能和这些充满奇形怪状的想法的小朋友们更近一点,读后感《几米的书读后感》。

  一条小纸船,一架小飞机,一轮月,一只鸟,这些都可以在几米的书里变得活灵活现。他们都能开口说话,传达自己的想法,和别人交流。若你不想想太多,你可以把那些话当成呓语,乃是无稽之谈,大可不必放在心上,聊当消遣。但若你是个愿意思考的人,你就会觉得几米的话里到处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似乎处处藏着奥妙,甚至显露着人生哲理。

  但谁知道作者本人到底怎么想的呢。也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又也许是有意而为。

  令人叹服的是作者的想象力。其实曾经的每个大人,都拥有着强大的想象力,只不过我们都已经在条条框框的社会里把那些忘记了。读几米的书,能帮你找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