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繁星中文网!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名言

关于楚门的世界的名言

2022-02-10 11:02繁星中文网

关于楚门的世界的名言

观《楚门的世界》有感

  《楚门的世界》用一个近乎残忍的故事,以一种寓言式的叙事,给了我们一个耐人寻味的回答。我们的时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技术的发展、物质的充裕,究竟是解放了人还是束缚了人?究竟是把人推向了更加自主的方向,还是把他更加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更加失去了自我,更加远离了真实的世界和鲜活的人生?

  《楚门的世界》的观后感

  楚门只属于楚门的世界——一个被操纵的虚拟世界。他的出生、成长,一切的喜怒哀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包括他的死亡,都将在一个被人为操纵和设计好的舞台上上演,并被无以计数的生活于光鲜富足的现代世界的男男女女们驻足观看。他们与楚门融为一体,一起经历着成长的历程,离开楚门,他们的生活将无以为继,世界将大乱,生活将没有意义。

  但一场被设计好的持续了三十年之久的旷古未有的真人秀,却终因楚门的疑心和探求欲被击碎了。在楚门历经了人造的风暴、雷电、巨浪的考验后,承载着他走向真相的船,无情地撞破了那个蓝得刺眼的美丽但却虚假的天空。在那一刹那,一个神话结束了,一个阴谋被置于阳光之下。更为重要的是,这深深的撞击,证明只要人性尚存,心灵是无法被永远操纵的。

  然而,楚门又绝不仅仅属于楚门的世界。他同时就是生活在这个弥漫着电子硝烟的世界里的你和我。

  从出生,到成长,到死去,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从来是都是局限的,我们永远无法做到像万能的上帝那样,可以对这个世界了然于胸。我们不得不借助于各种载体来超脱我们的肉体樊篱,从而使得心灵可以通达久远的过去,遥想漫长的未来,想象异邦的人世间,以满足我们无限的好奇心和知识欲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赞同麦克卢汉的至理名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然而,文明发展的吊诡正在于,它常常走向自身的反面,成为剥夺自由和消解主体性的帮凶。今天,电子媒介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迅速扩张,已经完全实现了麦克卢汉关于“地球村”的天才预言。也正因为如此,全世界的人们才得以在同一个地球上,同时观看楚门的世界,从而在如此广袤的时空范围内把人性中的窥探欲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

  现实的悲剧性正在于,在这个媒介的时代,谁都难以逃脱楚门的命运,谁也没有十足的.底气说自己与楚门无关。在各种形式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中,难道我们不会见到楚门的影子吗?当我们在为超级女声而狂热欢呼的时候,难道我们不会在自己的身上看到那些抱着电视与楚门厮守的观众的影子吗?在经济利益驱动一切的今天,商业逻辑的泛滥,已经逼迫我们不得不把我们自己玩弄于股掌之间,我们只有自娱自乐,并在狂欢的刹那间,出卖我们的金钱、隐私、自由,乃至生命。

  如此看来,《楚门的世界》作为一个时代性的操纵隐喻,不仅讲述了真实和虚假的边界问题,更重要的则是提醒我们走出时代的骗局,走近我们的心灵,在一种顽强的反思中,保有一份不那么时髦的自由。

  观《楚门的世界》有感

  楚门是个普通人,普通得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他有许多的欲望,又很容易满足。因此,他有时欣喜若狂,有时如丧考妣,大多的时候则彷徨郁闷,不知所措。这时,天才的导演又有了用武之地,他不断地制造新的刺激,使他的长剧变得波澜起伏,吊人胃口。他在楚门快乐的时候便给他制造些麻烦,在其沮丧的时候,则不失时机地给其开启一线生机。他让金发女郎如言情小说般突然出现在楚门的视线中,开启他爱欲的阀门,又让她突然离去,使其心灵坠入无底的深渊;他让楚门从未谋面的“已故父亲”突然现身,夸张滑稽的相认场面令其热泪盈眶,同时也赚取了电视观众的热泪;他又让楚门的知心朋友在其情绪恶劣的时候去关怀他、开导他,令其感受到这“荒漠中的甘泉”而重生信心,虽然那位朋友只是一个演员,而且正背着大段台词……

  很佩服电影中那位才华横溢、不可一世的天才导演,他让人想到了上帝,同时看到那个软弱、疲惫、徨惑的楚门被一次次的虚伪所玩弄,还是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了乐观时,我的内心就一阵阵地酸楚,我不忍面对——不忍面对一个真实的“我们”!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哲人如此感叹,但人生舞台上的演员——我们,是不是时刻都有一种演戏的自觉呢?还是在上帝的欺瞒和安排下,忘我地做着无意义的事呢?快乐,不

  足以使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挫折,不足以使我们抛弃这个世界。上帝就像那个天才的导演一样,掌握着很好的度,他知道该在何时给我们当头一棒,何时又给我们烧起暖暖的火炉,他使我们在痛苦中保持希望,在希望中忍受痛苦,因为痛苦制造着剧情的波澜,也制造着收视率,希望则是赏给我们的出场费,使我们不至于中途罢演。

  电影的末尾,楚门是觉悟了的,他对着摄影机,真的向“上帝”罢演了。天才的导演恐慌了,他将失去观众,他竭力挽留楚门,告诉他离开了导演控制的世界是很危险的,但楚门还是走出了那扇门,走向那个黑漆漆的未知世界,他说不管那个世界中等待他的是什么,他都不在乎。佛家有“顿悟”一说,并说人的本性自足圆满,是人世的尘埃覆盖了它,使它迷失。看来楚门是顿悟了,他要找回那个失去的自我,那个自足圆满、自由自在的本性。

  《金刚经》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戏装迟早要褪去,布景也迟早要撤下,演戏的时候则生龙活虎地演一场,只是别忘了过过看戏的瘾,随时让另一个“我”——本我,走下舞台,在观众席上,呷一口茶,看看戏台上的“我”和“他们”,鼓几下掌,流几滴泪,明白了这一点,便接近顿悟了。其实,我们跨不跨出那扇门又有什么关系?因为我们的心灵已经跨了出去。

2016观《楚门的世界》有感精选

  《楚门的世界》是黑色喜剧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影片不仅对道德、人情及世态炎凉进行了有力的讥讽,而且整部影片的制作结构与情节设置也都颇显主创人员的功力。下面请看语文迷为大家提供的电影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观《楚门的世界》有感一

  我们都是楚门:从还在娘胎就被赋予了血缘关系,到随着一路成长建立起的社会关系;从娘胎这第一座房子,到长大后一次又一次换的房子;我们在我们的环境里被熏陶并熟悉了自己的爱好和厌恶;我们被培养,鼓励成别人期望的人;我们沿着别人经验过的梯子爬,从低到高,从小到大。当我们萌生了父母觉得陌生的想法,他们会苦口婆心的以爱之名,劝告我们——那是假的,不要相信。正如当楚门有了走出去的想法时,老师和周围的人用科学,经验,甚至以死相证的方式断绝他的念头。

  唯一不同的是,我们身边没有5000个摄像机和被无数观众观看。

  因为我们会多流窜到一些地方去,比“桃花源”大,但是,还是很被关注着,从别人的认识来确定自己。

  其实我们都是楚门,我们都在被预定好的环境下做矛盾的事,因此我们发明了“辩证法”。——终不过是聊以自慰的高级规劝。

  总导演是上帝

  我是无神论者,说总导演是上帝,只不过找一个名词能直观的概括那个无所不见,无所不晓的,冥冥之中存在着的上者。预定了这个上者,我们就像一个蹩脚的演员,无意识去演着已编号的剧本,偶然也会超常发挥,但终究难以放弃这个演员的角色,也就终究在上帝的眼睛下完成被编辑一生的故事。

  楚门最后离开了总导演的控制。可是我们离不开上帝的关照。只要活着,无处可逃。

  爱情解放楚门

  若不是一直念念不忘那个朦胧的美好印象,若不是因为没有完成初恋的故事,若不是因为她临走时那些他一直不懂的话,也许他已经满足,不再寻找,生活安逸,头脑僵化。

  只有永不满足的感觉才是爱情。只有永不满足才使他翻江蹈海,渴望摆脱他现在的世界。只有爱情才给他动力,因为这个爱情他没有得到。

  爱情鼓励楚门逃脱了虚假的世界,而真实的爱情会不会让楚门继续困惑?

  门里门外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楚门生活了30年的“人造世界”里,天空总是明朗,朝霞明媚,晚霞艳丽。天空总似一副美丽的画(事实上确实是画)。最后楚门选择的出口,却是纯黑色的。楚门走进去,身影立刻被黑色吞噬。

  人生之路,也许这只是个选择的问题。

  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被别人制造好的天空下生活。

  不是每个人向往的外面的世界都是精彩和明媚。

  留下还是离开,其实这与关乎善恶的判断无关。

  一厢情愿,也可能是一往直前。

  观《楚门的世界》有感二

  周天上午跟爱人一起观看了《楚门的世界》,对男主角楚门敢于打破禁锢的行为表示赞赏。对比他的成长,我们也反观自己,回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我们习惯了安于现状还是愿意真实地活着?

  感悟之一:我们总是习以为常地接受围绕在我们身边的一切,以为这些陪伴我们的,熟悉的环境和人们就是我们专属的世界。

  我经历了正常的9年义务教育,考入了国际贸易专业的学校。那时候就已经明确了自己毕业后的工作方向,就是进入进出口公司做贸易。1993年毕业后,来到威海,顺利就业,一切看来都是那么顺理成章,对此一点奇怪的想法都没有,因为心里坚定地认为,这就是我要走的路。从毕业后到现在,一直在从事国际贸易行业,自己也在不断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就这么自以为很清楚很认真地活着,其实根本没有清晰的思考,有的只不过是对熟悉的事物产生的依赖的幻觉。直到今天才看清,这份工作只是我生计的手段,并不是我的人生目标。

  感悟之二:应该像楚门一样,保持质疑和觉知,听从内心的真实声音,勇敢打破眼前的“‘禁锢”和“和谐”

  接触新教育之后,大脑里像是开了一扇窗,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思维冲击着大脑里固有的陈旧的观念,,一个崭新的教育的机会到来了。因为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是从体制教育一点点走过来,经历了毕业和就业,最后到安定地有一个家,所以我们也坚定地认为,我们的孩子也应该走这一条路,来完成她的成长,步入人生正常的轨迹。女儿上初中的时候,学习任务比较重,晚上经常11点才睡觉,早上6点多起来,睡眠不足,脸色也很难看,每天都在做各学科的作业,还有看大量的辅导书籍。当时看到这些现象,虽然心里觉得不舒服,但是无奈受教育现状和形势所迫,苦于没有解决的办法。直到接触了新教育,才给了我们勇气,冲破这种我们不想要的禁锢,给孩子换了另外一种成长的方式和环境。现在看看走过的几个月的收获,新教育的理念真的很符合孩子自然的天性,孩子可以自由自在地身心健康发展。

  感悟三: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很难主动接受自己的错误。

  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观念和意识里,久而久之,就习以为常地认为这些就是真理。我们都很容易地能够发现别人的缺点,但是唯独对自己的缺点却是熟视无睹,视而不见,总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完美无缺,正确无比的。时间越久,这种观念和意识在大脑里的痕迹就越深刻。我们如同把自己所在一个硬硬的盔甲里,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但是内在却无比孤独和脆弱。面对自己的错误,我们总是不断美化和弱视它,不愿意承认它就是个错误。直到别人善意地提醒我们,或者是铁的事实教育我们,我们才能够清楚地知道。

  这是我在小时候的一件事。那时候的生活都是很简朴的,偶尔爸爸去外地出差,会带了一些商店里见不到的外地的食品。妈妈经常是把这些好吃的分成三等分分给我们姐妹三个。每一次,当我高兴地品尝自己的那份美食的时候,二姐却是把自己份内的美食捧到了妈妈面前,让妈妈先吃,这是她的习惯行为。年纪小的时候我几乎没在意,后来大一些了,还是不以为然,觉得二姐是多此一举,因为妈妈都说了不吃了,再大一点,看着心里有过一丝异样的感觉,但是还是分不清为什么,也抓不住它,搞不懂那种感觉是什么。后来妈妈退休后,住在我这里,自己有了孩子,也体会到了做母亲的艰辛,于是我也学着二姐的样子,每次把好吃的先送到母亲面前,第一次我发现了母亲开心的笑脸。那一刻,我才明白,为什么二姐总是一如既往地在做那件让我后来感觉丝丝羞愧的事情,她是发自真心的,自愿的,自然地,主动的行为。

  妈妈年纪大了,胆子比较小,过城市的马路总是很小心。有时我们一起去买菜,穿马路的时候,我一般情况下,会说可以走了,于是自己就大溜步地快走,看着旁边的母亲是小碎步跟着走。多次这样的穿马路事件,我完全没有发现每次妈妈心惊,略有害怕的表情。直到有一次,可能情况有些不同,妈妈真的是害怕了,等过了路口,她说,之前二姐跟她一起过马路,都是牵着她的手。妈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下子惊醒了我。从那之后,每一次过马路,我宁愿多等一会儿,也不愿意带着妈妈跟汽车抢时间,而且,每次尽量走有人行灯标志的路口,更重要的是,每一次,一定握紧妈妈的手,跟她一个步调,一起不慌不忙地,有说有笑地过马路。

  当我们看不到自己错误的时候,感谢生命中那些给我们指点和批评的人,感谢那些被我们“敌视”的人,因为他们给我们创造了认清自己的机会。当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我们其实需要做的就是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

  看过这个电影,对我今后的行为指导是,第一,我将像片中的楚门一样,把束缚自己内心的观念和意识,一点一点地剥离,大胆地去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学习金融和教育方面的书籍,多接触高能量场的人,远离低俗不上进的群体。第二,每一天晚上都做一下一天的回顾,反思自己是否有说错的话和不正确的行为。与爱人互相做监督,不说抱怨的话,不说消极的话,每天做小计划,有条理地利用时间。

  观《楚门的世界》有感三

  第一次看到《楚门的世界》是在初中三年级,我们家附近的东方红电影院就要拆掉了,所以就组织了一次怀旧经典老电影观展活动。我有幸从爸爸的朋友那里得到一张电影票。本着去看着玩的心态自己一个人去看了,谁成想那次电影观展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的生活。在那次电影展我认识了两个人,一个就是电影的主角金·凯瑞,另一个就是坐在那我旁边的一个女孩。

  影片的名字是《The Truman Show》,看到名字第一感觉就是很奇怪,凭借当时我蹩脚的英文我理所当然的把它翻译成“真人秀”,所以很是好奇影片译名为什么叫“楚门的世界”莫非为好听?旁边第一场出来的人还在议论“可真是部好电影啊,就是不太看得懂啊……”我不由呲之以鼻。就这样带着一点好奇,带着一点迷茫我走进了电影院。可是令人沮丧的是影片看了一半我仍然还在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可是旁边哪一个女孩却看得一会儿笑一会儿哭。我不由多注意她几眼,也许是傲气使然,我就想一个女生都能看懂,我怎么就能看不懂呢?于是更加认真的看起来。直到影片结束我才豁然开朗。

  影片讲了世界上一个叫海景镇的地方,整个镇子就是一个巨大的摄影棚,所有建筑都是布景,生活在镇上的人都是职业演员,除了楚门。楚门从出生的那天就被挑选为一部电视的男主角,这部电影沿着楚门成长的轨迹展开,一切都是所谓的现场直播,这当然引起全球观众的巨大兴趣,所有人都守在电视机旁,为楚门的欢乐而欢乐,为他的悲伤而悲伤。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楚门发现了自己生活 里的一切都是安排好的,他开始怀疑,并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来探求,终于知道自己生活在一部戏里,他不甘心,要逃离这世界,在经历了极度的危机之后,他傲然离开了这个号称没有危险而充满爱心的世界。

  看完后我仍然沉浸在电影情节的最后突然的惊喜,一时没缓过来,直到影院顶上的大喇叭开始喊着清场我才发现人都陆续走出去了,电影还在放片尾曲《Twentieth Century Boy 》,看到演员表上楚门的扮演者是金·凯瑞,心中暗暗记下了这个名字。一回头却发现旁边的那个女孩也还没有出去,好像仍然心事重重的样子。看到我友好的笑了一下,好像对我又仿佛自然自语的说道:“我已经第二次看了,但是每此都看不够,感觉自己也像主人公一样是只笼中的鸟……”那时我还是很腼腆的,我只能尴尬的笑了一下自顾着沉浸在影片里自行先出去了。现在一想可能女生总比男生多愁善感,我那时候只是感觉电影结局挺新奇,金凯瑞演得挺搞笑,故事很有意思,却没有往自己身上联系,也没有想那么多。而那个女生却看得一会儿笑一会儿哭,心里还有一点想笑,真当自己是林妹妹啊,不就是一个电影吗?就这样金凯瑞,和那个不知名的女孩一直伴随着《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停留在我的脑海里。

  直到上了高中后偶又碰到那个女孩却是在朋友爸爸的心理诊所里。只是这次她成了一个抑郁症患者。据朋友悄悄透露那女孩父亲是一名当时我们认知里的一个大官,单亲家庭,不服管教,叛逆……这些词不难把她的生活联系起来。那时我才想怪不得《楚门的世界》她的心情不一样。

  于是我又不由重新看了一遍《楚门》,这才想到我当时看到的是电影情节的跌宕,构思的新奇,以及故事中的美式幽默,而那个女孩看到的也许却是同病相怜的愁苦,也或许是某个心酸的.瞬间触动到她的心中的伤痛。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每个孤独的住在里面的人都是主角,配角每天都在变,而主角却常年累月只有一个,自己的情感没有人了解,想逃出来却又充满着对未知未来的恐惧,迟疑着不敢推开那扇门。正如楚门的世界:导演可以设计他的生活,楚门的一生。一切都在模式化的编码中有序开展。现实人生的不确定性,在楚门的世界里完全消除,第二天没有到来,模式就已然设定。然而,这样的人生固然是安全的,稳定的,甚至是“幸福的”,却注定残缺,因为人生的不确定性消失了,也就意味着不可预见的未来和未来的不可预见性一起消失。

  然而幸运的是楚门推开了,他走出了那个人造的世界,离开了被设计的生活,正如他最后说的那句:“Good morning, and in case I don't see you,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and good night!”(早上好。假如再也见不到你,就再祝你下午好,晚上好,晚安!)他渴望有一个会变化的世界,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告别旧世界迎接新的生活。当他鼓起不避死亡的勇气扬帆起航、探寻自己命运的终极谜底,并以励志片似的精神力量战胜了被媒体通过技术手段制造出来的“狂风暴雨”之后,他可能就已经想清楚了,尽管也许未来生活有苦有甜,也许幸福只是一瞬间,比幸福更多的是平淡,但是那种自己未来自己创造的过程会给他带来无限希望与力量!而正是这种希望使楚门推开了陌生世界的大门。

  人们常常说人生是一场没有才彩排的戏,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当我再次看到楚门坐着小帆船行驶在海中几乎被人工控制的暴风雨淹没时候我再也无法抑住心中流淌着的感动的泪水,竟像那个女孩一样留下了泪水。也许和命运的抗争永远是以失败告终,每个人都难逃死亡这一终极命运,但这种抗争正是人 这所以为人的价值的体现,楚门在抗争时候,我心里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这让我不由的想起了另一部电影《The Legend of 1900》(另译:海上钢琴师)同样面对选择1900选择留在船上,他说“All that world is weighing down on me, you don't even know where it comes to an end, and aren't you ever just scared of breaking apart at the thought of it? The enormity of living it? ”(“那个世界好重,压在我身上。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里结束,你难道从来不为自己生活在无穷选择里而害怕得快崩溃掉吗?”)

  在陆地上,他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他也无法操纵那么多的选择,他的能力仅限于用88个键子所创造出来的世界,所以他选择了不变。船就是他保护自己,囚禁自己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与红尘隔离的地方。没有身份证,没有出生证明,这些都不是阻止他去陆地的牢笼,真正的牢宠却是他的心,是一个在他的心中永远的家。对于外界的不可知与不确定,他只有幻想、好奇与极大的恐惧。而维珍尼亚号才是他唯一的方向,在这里,他有时像个顽皮自在的孩子,有时却又孤独的叫人心酸,孤独的艺术人生与无尽的大海也就是他的宿命。

  两种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结局令我感到同样的心酸。可是明显我更愿意选择前者,我是一个冒险主义者!所以自从高中以来我几乎每过一段时间都要再看一遍《楚门》,现在为止已经不止十遍,甚至每句台词我都在心中记忆深刻。因为我想提醒自己,希望在,生命所以也在。尽管现在的生活让我无时无刻不得面对选择,但是当真正把选择当做一种主动权握在手中,生活就会更轻松。那个曾今在电影院里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女孩现在已经是我的好朋友了。

  生活就是这样,你不可能预测到明天有什么痛苦或者有什么惊喜,而你却可以肯定希望会伴随明天日光来临!

观死神少女有感

  死神少女只带走"渡不过"的灵魂,不是死神不肯放过他们,而是他们不肯放过自己,死神少女观后感。

  黄禾不肯原谅自己的所作所为,无法忍受自己再继续游走于黑白两端,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更放不下那个"小不点"的`死,于是那个女老师不甘心的恶作剧,最终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小琳不肯放过自己、放过父母,明知道这样的父母不会在乎她,明知道他们不会来,却仍然固执的不肯吃饭,不肯向人求救,甚至临死还要死神一起带走她的父母。他们都是"渡不过"的灵魂,渡,只是负责带走他们而已。妮可渡过了,她放下了对父亲的恨与爱,放下了对自己是否害死父亲的怀疑,放下了过去的种种不幸,远远的把石头扔了出去,于是她可以有机会开始新生,追求她一直想要的生活,重新找一个未来。

  奈何桥的守护者,非生非死,无善无恶。所有渡不过而呼唤死亡的声音,死神少女总是笑著说:我最喜欢"渡不过"的灵魂了,来变成一颗石头,帮我支撑奈何桥吧。

  面对生存困境、生死抉择,如果你选择渡过,死神少女就会消失,如果你还是渡不过,死神少女会帮助你完成愿望,但你,将会变成奈何桥下的一颗石头,永远忍受地狱之河的冲刷,支撑别人安然渡过。如果已经没有退路,逼自己向前走下去。成长的路上,摘录与悲伤有关的字眼强行塞进行囊。却没察觉遥远的雨水尽头,其实你们一直都在。

观《楚门的世界》有感

  《楚门的世界》用一个近乎残忍的故事,以一种寓言式的叙事,给了我们一个耐人寻味的回答。我们的时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技术的发展、物质的充裕,究竟是解放了人还是束缚了人?究竟是把人推向了更加自主的方向,还是把他更加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更加失去了自我,更加远离了真实的世界和鲜活的人生?

  《楚门的世界》的观后感

  楚门只属于楚门的世界——一个被操纵的虚拟世界。他的出生、成长,一切的喜怒哀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包括他的死亡,都将在一个被人为操纵和设计好的舞台上上演,并被无以计数的生活于光鲜富足的现代世界的男男女女们驻足观看。他们与楚门融为一体,一起经历着成长的历程,离开楚门,他们的生活将无以为继,世界将大乱,生活将没有意义。

  但一场被设计好的持续了三十年之久的旷古未有的真人秀,却终因楚门的疑心和探求欲被击碎了。在楚门历经了人造的风暴、雷电、巨浪的考验后,承载着他走向真相的船,无情地撞破了那个蓝得刺眼的美丽但却虚假的天空。在那一刹那,一个神话结束了,一个阴谋被置于阳光之下。更为重要的是,这深深的撞击,证明只要人性尚存,心灵是无法被永远操纵的。

  然而,楚门又绝不仅仅属于楚门的世界。他同时就是生活在这个弥漫着电子硝烟的世界里的你和我。

  从出生,到成长,到死去,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从来是都是局限的,我们永远无法做到像万能的上帝那样,可以对这个世界了然于胸。我们不得不借助于各种载体来超脱我们的肉体樊篱,从而使得心灵可以通达久远的过去,遥想漫长的未来,想象异邦的人世间,以满足我们无限的好奇心和知识欲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赞同麦克卢汉的至理名言:“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然而,文明发展的吊诡正在于,它常常走向自身的反面,成为剥夺自由和消解主体性的帮凶。今天,电子媒介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迅速扩张,已经完全实现了麦克卢汉关于“地球村”的天才预言。也正因为如此,全世界的人们才得以在同一个地球上,同时观看楚门的世界,从而在如此广袤的时空范围内把人性中的窥探欲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

  现实的悲剧性正在于,在这个媒介的时代,谁都难以逃脱楚门的命运,谁也没有十足的.底气说自己与楚门无关。在各种形式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中,难道我们不会见到楚门的影子吗?当我们在为超级女声而狂热欢呼的时候,难道我们不会在自己的身上看到那些抱着电视与楚门厮守的观众的影子吗?在经济利益驱动一切的今天,商业逻辑的泛滥,已经逼迫我们不得不把我们自己玩弄于股掌之间,我们只有自娱自乐,并在狂欢的刹那间,出卖我们的金钱、隐私、自由,乃至生命。

  如此看来,《楚门的世界》作为一个时代性的操纵隐喻,不仅讲述了真实和虚假的边界问题,更重要的则是提醒我们走出时代的骗局,走近我们的心灵,在一种顽强的反思中,保有一份不那么时髦的自由。

  观《楚门的世界》有感

  楚门是个普通人,普通得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他有许多的欲望,又很容易满足。因此,他有时欣喜若狂,有时如丧考妣,大多的时候则彷徨郁闷,不知所措。这时,天才的导演又有了用武之地,他不断地制造新的刺激,使他的长剧变得波澜起伏,吊人胃口。他在楚门快乐的时候便给他制造些麻烦,在其沮丧的时候,则不失时机地给其开启一线生机。他让金发女郎如言情小说般突然出现在楚门的视线中,开启他爱欲的阀门,又让她突然离去,使其心灵坠入无底的深渊;他让楚门从未谋面的“已故父亲”突然现身,夸张滑稽的相认场面令其热泪盈眶,同时也赚取了电视观众的热泪;他又让楚门的知心朋友在其情绪恶劣的时候去关怀他、开导他,令其感受到这“荒漠中的甘泉”而重生信心,虽然那位朋友只是一个演员,而且正背着大段台词……

  很佩服电影中那位才华横溢、不可一世的天才导演,他让人想到了上帝,同时看到那个软弱、疲惫、徨惑的楚门被一次次的虚伪所玩弄,还是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了乐观时,我的内心就一阵阵地酸楚,我不忍面对——不忍面对一个真实的“我们”!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哲人如此感叹,但人生舞台上的演员——我们,是不是时刻都有一种演戏的自觉呢?还是在上帝的欺瞒和安排下,忘我地做着无意义的事呢?快乐,不

  足以使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挫折,不足以使我们抛弃这个世界。上帝就像那个天才的导演一样,掌握着很好的度,他知道该在何时给我们当头一棒,何时又给我们烧起暖暖的火炉,他使我们在痛苦中保持希望,在希望中忍受痛苦,因为痛苦制造着剧情的波澜,也制造着收视率,希望则是赏给我们的出场费,使我们不至于中途罢演。

  电影的末尾,楚门是觉悟了的,他对着摄影机,真的向“上帝”罢演了。天才的导演恐慌了,他将失去观众,他竭力挽留楚门,告诉他离开了导演控制的世界是很危险的,但楚门还是走出了那扇门,走向那个黑漆漆的未知世界,他说不管那个世界中等待他的是什么,他都不在乎。佛家有“顿悟”一说,并说人的本性自足圆满,是人世的尘埃覆盖了它,使它迷失。看来楚门是顿悟了,他要找回那个失去的自我,那个自足圆满、自由自在的本性。

  《金刚经》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戏装迟早要褪去,布景也迟早要撤下,演戏的时候则生龙活虎地演一场,只是别忘了过过看戏的瘾,随时让另一个“我”——本我,走下舞台,在观众席上,呷一口茶,看看戏台上的“我”和“他们”,鼓几下掌,流几滴泪,明白了这一点,便接近顿悟了。其实,我们跨不跨出那扇门又有什么关系?因为我们的心灵已经跨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