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繁星中文网!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名言

赞美虎丘的名言名句

2023-08-15 01:35繁星中文网

赞美虎丘的名言名句

虎丘印象散文

  大文豪苏轼曰:“到苏州不游 虎丘,乃憾事也。”我到苏州四五年,曾先后两次游虎丘,也算是不枉东坡先生这句名言佳句了。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原名海 涌山,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和苏州城的历史一样悠久。据《史记》载,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吴越大战后死去,其子夫差将其葬于此,当时征调十万军民穿土凿池,积壤为丘,并将阖闾生前喜爱的“扁诸”、“鱼肠”等三千柄宝剑一同秘藏池水深处,据说葬经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踞其上,遂将海涌山更名为虎丘山。宋代研究者朱长文认为,虎丘因形似蹲虎而得名,清乾隆帝弘历也赞同此说:“本来岩壑擅天成,虎踞偏称金气精。”相传吴亡后数百年间,越王勾践、秦始皇、东吴孙权等先后来此探宝寻剑,均无获而返。

  第一次游虎丘,大体是在五年前的三月,具体的行迹至今已全然模糊,向来我到什么地方,都只是即景遣兴,除了一些浮光掠影的感受,总不能有条理清晰的印象。只记得那时满山的花都开了,阵势最大的便是玉兰和樱花。雪白的玉兰宛如冰肌玉骨的仙子,真正的纯洁无瑕,美到极致,又仿佛一群白鸟栖落枝头,随时会振翅而飞。虎丘塔附近汹涌的樱花,更是美得令人有朝圣之叹,走近看时,一树一树玲珑的花枝,在阳光的映照下,如同簇拥的琼英碎玉。想若是赶上樱花凋谢,“飞红万点愁如海”的景致必是美得无法言说。我因此想到《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天生的一段忧愁也应是得自她父亲的名字林如海。林黛玉原是姑苏人士,在这里想起这桩也是很自然的事了。虎丘春季的花卉,除玉兰和樱花之外,值得一说的还有随处可见的茶花,白的、红的手掌般大小,一丛一丛地,小家碧玉般安静而散漫地开着,自有一种温婉可人的模样。再记得的便是山坡上蓝紫色的二月兰,成片成片地开得嘤嘤嗡嗡,仿佛一个乐队的低声部,不抢眼然又不可或缺。此时节的虎丘,“鸟儿拼命地唱,花儿任凭地开”,参差错落的亭阁轩榭,行人在林木间穿山回廊,可谓是人间仙境。

  第二次游虎丘,是在今年的一 月,因为有朋自远方来。去的前一天本来预报有雨,我那时还很庆幸,想着下雨天定是别有一番景致,而且坏天气或能有意外的体验,可能使出行变得更有意思,不想第二天却是个晴天。也罢。

  此番重游,对各处的景致比先 前略多几分留意,而且因为季节的变化,虽说仍只有一些片段的印象,感受却大有不同了。其时正值寒冬腊月,四处的腊梅花开得正盛,一路上屡屡为花香吸引,陶醉之余,忽而有魂往神驰之念,如林黛玉一般,“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当然,此乃是自伤自叹的呓语,还是看眼前大好的光景为是。

  那天到虎丘已过正午,一下车, 先看到一块巨石上刻着“海涌”两个大字,这就是虎丘的原名了。从这里举目望去,便看到树木掩映中巍巍耸立的云岩寺塔,即是著名的虎丘塔。虎丘塔建于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落成于公元961年(北宋建隆二年),比意大利比萨斜塔早建2 0 0多年,是江南现存唯一始建于五代的多层建筑。塔身残高48米,为八角仿木结构楼阁式七层砖塔,现塔顶轴心向北偏东倾斜约2.34米,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往虎丘塔方向前行,过山塘河即是虎丘山门,山门上横一幅“古吴揽胜”的匾额,左右侧门额上又分别题有“清山”“秀水”字样,正应着虎丘乃“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再行数步,便来到二山门。二山门为元代遗留下来的建筑,其结构承袭了宋代建筑的特色。脊桁为两段圆木相接而成,故俗称“断梁殿”,相传是一位名叫“赛鲁班”的工匠设计修建,其门扉、连楹、屋瓦及部分斗拱虽经后世修补,但仍保持了元代风格。

  穿过断梁殿,经山路往上,沿途 有“憨憨泉”及“试剑石”。关于“憨憨泉”的由来,有几种版本不一的说法,其一为,相传梁代僧人憨憨法师原是庙里的挑水和尚,自小患有眼疾,一日他上山挑水,感觉累了就在此地睡着了,迷迷糊糊中听见有橹声,又听见船上的人说此山有泉眼通向大海,猛然惊醒,不小心在地上摔了一跤,伸手去摸时发现满地是青苔,便想到下面可能有泉水,于是就在此挖土寻找泉眼。这时一村夫正好经过,见他发痴的样子就讥笑他说:“要是你能挖出泉水,我就变成一只青蛙守在这里。”话音未落,地上瞬时冒出一股清泉,喷在憨憨法师的脸上,憨憨顿觉眼前一阵清凉,双眼骤然间复明了,看见那个村夫果然变成了一只青蛙守在泉水旁。后来为纪念这位法师,便在此砌了一口井,取名为“憨憨泉”。

  过憨憨泉继续上行,路边右侧即 见“试剑石”。关于“试剑石”,有一个颇为浪漫的传说。相传吴王阖闾为争霸天下,找来当时最有名的铸剑高手干将、莫邪夫妇,命其百日内铸造出独绝天下的宝剑。干将二人来到苏州当时的相门外昼夜炼剑,然历经三月仍未炉火纯青,紧要关头,莫邪飞身跃入炉中,化作一缕青烟,于是铸成一对雌雄宝剑。干将如期至海涌山,将雌剑莫邪献予吴王。吴王挥剑试刃,将身旁一块大石头一劈为二,此石便被称为“试剑石”。其时吴王为保此剑举世无双,竟然举剑欲杀干将,早有预料的干将拔出雄剑,只见那雄剑突然间化为青龙,干将乘青龙升入云霄,成为剑神。不过此传说与干宝《搜神记》中所志之事截然不同。

  经“试剑石”,前行数步,就来到 一处较平坦开阔的所在。这里是虎丘的中心景区,著名的千人石、剑池、云岩寺塔等均集于此处。唐贾岛有《虎丘千人坐》诗:“上陟千人坐,低窥百尺松。碧池藏宝剑,寒涧宿潜龙。”可说是对此处景观的高度概括。千人石即在剑池边上,相传南朝时期梁代高僧“生公”(竺道生)说法于此。唐代陆广微《吴地记》:“(虎丘山)池(剑池)边有石可坐千人,号‘千人石’。”宋代叶廷珪《海录碎事·政事·冢墓门》:“虎丘涧侧有平石,可容千人坐,谓之‘千人石’。俗传因生公讲法於此。”关于千人石的来历还有另外两种传说,不过我看到“千人石”三个字,想到的却是另外一个有趣的掌故。明末清初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的著名诗人吴伟业(梅村)明亡后被迫出仕大清,“冲冠一怒为红颜”即是其作《圆圆曲》中的名句。清顺治十年,吴伟业召集三吴士大夫虎丘集会,会上忽有一少年投函梅村,启之,得绝句云:“千人石上坐千人,一半清朝一半明。寄语娄东吴学士,两朝天子一朝臣。”举座皆默然。对此次屈节,吴晚年作诗云:“忍死偷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债须填补,纵比鸿毛也不如。”可谓痛心疾首之至。

  从千人石往北看,见“别有洞天” 月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四个浑厚遒劲的'大字,相传原为颜真卿之子颜頵所书。入月洞门,左边石壁上刻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右边石壁上则题有“风壑云泉”四字,传为宋代书法家米芾所书。剑池下面即是吴王阖闾埋葬之处。剑池宽约45米,深约6米,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可以汲饮。唐代李秀卿曾品为“天下第五泉”。

  我素来于书法不甚了然,于剑于 石亦无甚兴致,加之此处寒气阴森,遂与友人拾级而上,过双井桥,至虎丘塔。近距离观看虎丘塔,比之在山下远眺时所观,更见一种古朴雄浑的气象。站在塔下以东的位置,可见塔身明显倾斜。虎丘塔整体七级八面,屋檐为仿木斗拱,飞檐起翘。其斑驳陈旧的门壁回廊,一砖一瓦无不透出历史的烟尘沧桑。

  由虎丘塔往东,大约记得有“望 苏台”、“万家烟火”等几处景点。“望苏台”是一块长方形的平台,处于虎丘山顶东面,可俯瞰整个苏州城的美景,这里视野开阔,台上有风声鸟语,台下有万木幽深,实令人心旷神怡。“万家烟火”由廊和方厅组成,里面摆设着美人靠,古时候人们从这里眺望烟火万家的苏州夜景。我和朋友虽然行程匆促,却也在这美人靠上小憩,摆了摆pose。

  此时时间已不早,因为还惦记着 去山塘街,后面的几处景地便只是走马观花,隐约记得经过“通幽轩”、“小武当”、“玉兰山房”等,便开始下山,一路上又经过几处亭阁轩榭,到了“冷香阁”,匆匆进去绕了一圈,倒是十分的幽静清雅,而庭内的三百株梅花尚没到开放的时候。

  出“冷香阁”,顺山道南下,便行 至“拥翠山庄”。“拥翠山庄”是山中的一个独特的小小园林,总面积约一亩馀,自南往北依山势而建,格局有“抱瓮轩”、“问泉厅”、“灵澜精舍”和“月驾轩”四层,规模不大,但结构精巧。拥翠山庄的兴建,与清末苏州状元洪钧有关。洪钧(1839-1893年),字陶士,号文卿,吴县人,同治七年(1868年)中状元,历官学政、兵部左侍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光绪年间,曾出使俄、德、荷、奥四国,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据说当年,洪钧与好友同游虎丘,饮憨憨泉,觉水质甘美,为弘扬此泉,便集资建了这座庄园。因为在建造格局上,将山上的花树林木联成一体,庄内绿树相拥,苍翠欲滴,因此取名“拥翠山庄”。洪钧还因当年娶名妓“赛金花”而名噪一时,清末小说《蘖海花》即是以他二人为原型创作。“拥翠山庄”南门前的白壁上,嵌有“龙虎豹熊”四个大字,据载为清咸丰八年(1858年)十月桂林陶茂森所书。四字高约丈余,苍劲磅礴,却是好威武的门神。

  出了“拥翠山庄”便不再逗留, 一径顺山路而下,此时是下午四点来钟,离天黑还有些时间,便急步转入虎丘东南面的山塘街。

  山塘街始建于唐代宝历年间,据 江苏省地方志载:“山塘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在吴中主持疏浚塘河堆土修筑的一条长堤,后人称之为‘白公堤’。山塘街呈‘水陆并行,河街相邻’格局,因此既指山塘街,又指山塘河。”

  山塘街东西偏北走向,东起阊门 渡僧桥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桥,长约7里,俗称“七里山塘到虎丘”。《红楼梦》第一回称“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这里的十里街就是指山塘街。山塘街文物古迹荟萃,古桥、会馆、故居、牌坊鳞次栉比,漫步在这条长街上,经行于古朴的颓垣旧壁,竟恍觉有一种穿越的意味——不定在某个街角或楼阁会遇见几个明清的雅士,或者与峨冠博带的白居易突然打个照面。

  我与朋友一路行一路看,走到星 桥时天色已近傍晚。这里是山塘街最繁华热闹的所在,正所谓“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从星桥顶上朝东西河面望去,两边的风貌却很是大相径庭。东面两岸的房屋一例的粉墙黛瓦、高低错落,看上去宁静古雅,纯然是典型的江南水墨风韵;西面河段的建筑却是一派热闹的景象,几乎每个屋檐下都挂着几串大红灯笼,房屋的格调亦较东面的更多雕饰,呈现浓郁商埠气息。

  从星桥下来,又继续东行了一 段,至通贵桥。站在通贵桥向西面眺望,只见一轮斜阳映照在雾霭沉沉的河上,一时间,一种莫名的孤独袭来,正似有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里的况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此时天色将阑,灯火初上,虎丘及山塘街之游到此结束,一天的光阴又要打烊了。

印象春天散文

  

  千年的《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把关外边疆西域的辽远与荒凉刻画的分外出彩,可谓神来之笔。因为一首唐诗,千百年来,在人们眼里,本就蛮荒陌生的新疆,几乎成了不毛之地,平添了许多的不测,不知阻隔了多少西去的梦想。除非亲眼所见,许许多多的人,做梦也不会想到,春风不仅过了玉门关,也越过了成百上千里的戈壁、沙漠,翻山越岭,来到了昆仑、天山的故乡。年复一年,春风带着春意传着希望,绿着小草的尖,绿着柳的枝头,在高山与大漠之间,幻化出一串串翡翠一般的绿洲,就像歌里唱的那样——野百合也有春天,即便是世界的角落,神奇的春,无所不在,不遗忘任何的地方。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而新疆知心的柳,绿上枝头的时节须待阳历的三月中旬之后。在新疆,每年春节,虽不全是冰天雪地,但满是天寒地冻。除了年的气氛,几乎感受不到来自大自然春的气息。新疆人知道,虽然春的节日已经到来,但离真正的春天还有许多的时日。

  春节过后,仍然是寒气逼人,人们裹着厚厚的冬衣想象着春的和煦。直到惊蛰前后,天山以北大部地区,温度仍在5度~-5度左右;天山以南,白天气温十几度,夜晚却在0度上下。寒风凛冽,但不再刺骨。

  不知不觉中,忽然有一天,发现地面上的积雪不见了,河里厚厚的冰变成了一河盈盈的春水。再几日,远远望见成排高高的杨树泛出青色,柳树长长的细枝透出绿意。三月下旬,或者是四月初的一天,杏花终于按耐不住兴奋,露着粉粉的笑脸,率先报春——新疆的春到了——露着春的明亮的眼,含情顾盼,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姗姗来迟。

  

  因为多了许多的期待,迟到的春天尤显珍贵。不知为什么,在对春的期待中,远方挺拔泛青的高杨常常会引起我的注意,不经意会多看两眼,随着呼吸的加深,感觉整个身体有一种卸去负担的轻松感,腰也直了许多,人仿佛变年轻了,心中涌出不少的冲动,有了想干事情的'愿望。

  我望着青杨,想着春天,突然联想到了“青春”这个词,恍然大悟,然后是对古人用词精妙的拜服。青和春连在一起,是何其准确和恰当啊!也许是几百年,或是上千年前,某个古人,与我一样,也感受到了青与春的联系,感受到了万物的复苏,感受到了生机与活力,感受到了青与春的无限可能——“青春”诞生了。青春,一个跃跃欲试年轻的心,一个呼之欲出的希望和期待。

  

  对所有的中国人来说,“春”带给人们的喜悦和期待是从春节开始的。春节的记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生中最美好的事物之一,会伴随每个人的一生。每个人,每个时代,对春节的记忆各有不同。对于六零后,小时候的春节记忆也许就是几顿饺子、一小把糖果、一双新鞋、一件新衣、一幅对联、一小串鞭炮。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些都可以归入奢侈品。每年的大年初一,大清早被父母喊醒,离开温暖的被窝,领着弟妹,几乎是挨家挨户给上了年纪的老人家拜年。虽没有压岁钱,但夸奖是少不了的,长辈的夸奖让我们相当兴奋和满足。大年初二以后,在大人的带领下,好像都是些没完没了的走亲访友——当然这是稍大以后的事情。

  

  在所有对春的记忆中,印象最深最期待的还是远方的包裹。

  每年春节前,家里都会收到一个粗白布缝制的长圆形的小包裹,包裹扎扎实实,上面有醒目的收信人和寄信人的信息——那是来自远方山东舅舅寄来的两三公斤花生米。浅红色包衣的花生米,颗粒饱满,干干净净,带着清香。每年,小包裹如约而至。每年,小包裹里的花生米,都会令我们激动不已。每年的春节因此而有了新的意义,有了更多的欢乐。如此邮寄持续了多年,直到全国粮食好转。

  当今的物资极大丰富,今人是无法想象和体会当年全国粮食十分紧缺的那个年代,当时的新疆,花生米是极稀罕之物,难得一见。想必,当年的山东老家,花生米也极其珍贵。从包裹布、密致的针线以及端端正正的笔迹上,能够感受到来自远方的亲情,能够感受到远方亲情的真切。

  

  一年之计在于春,经过一冬的休整,养精蓄锐的万物开始了新的征程。处处在萌动,处处呈现出匆匆忙忙的景象。此时,动植物体内的液体流动一定会加速,脉搏一定会加快。如果,有一个仪器,能够测量我们居住的地球,量化地球的“血压、脉搏”,一定也有明显的变化。这是一个伸展的季节,一个心动的季节,一个怀春的季节。河流在想着一往无前,河边的小草在想着茁壮成长,蒲公英在想着远方,挺拔的青杨在想着登高远望,知心的柳在想着依依不舍,林间的小鸟在想着自由自在,大地在想着丰收,苍天在想着风调雨顺,少女在想着心上人,心上人在想着自立自强,所有的所有都在想着更美好的生活。有一个词,叫“少女怀春”,其实,在春天,万物都在怀春。

印象溪头散文

  文友挂职从化吕良镇溪头村,多次邀我去这个“最美山村”体验体验。而我就因公务在身,至今未能成行。

  然而,溪头村就像住进了我的心房,就如同初恋的男人想念他远方的心上人似的,脑海里浮现的、心里念叨的、纸上写着的,都是她纯朴的、微笑的、柔柔的、诗情的等等模样……

  其实,我曾3次去过溪头村,两次是公务,一次是徒步。公务里脑海中记下的是狭义的小溪头,而徒步穿越留下的是广义的大溪头,认识不一,内涵与外延就大不一样。

  印象里的狭义溪头,是一个四面翠竹围绕和一条小溪环抱着的小村,楼高最多也不过三层。村里有一条古巷,青石板铺就的路,虽还保持着纯朴的原味,但巷内的店铺林立,已充满了浓厚的商业氛围。而挂有“农家乐”字样的那一栋栋靠近公路旁的独门小院,小楼前和学校篮球场上停满的轿车,还有村委会门上悬挂的荣誉牌,似乎在告知人们这个村已成旅游村,而且不是一般旅游村,是冠有“广东省”三字的“最美丽的'乡村”。

  我原以为溪头村被冠上“广东省最美丽的乡村”的名头,不就是占有了流溪河的源头资源?不就是有一片像苏家围那样历经百年的小建筑群?

  然而,当我徒步穿越了从化的影村、桥头、茅坪、锦村、瑶老社、阿婆六、溪头村、下溪村、古田村等村后,我才知道自己认识出错了,才知道广义上的从化影古星溪线步道的风景如此般美丽。于是,我带着认错的歉意一路在感悟她的味道……

  进入溪头,溪水透亮,竹海青翠,走在清净的羊肠小道的山路,让我触景生情,想起了周宾演唱的那首巜乡间的小路》,想起了杨钰莹演唱的《林中的小路》。从而由此想起儿时在苗家山寨大山里放牛的日子,想起了那对对情侣在羊肠山道上对山歌的情景,那惬意、那况味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置身海拔600米的阿婆六村,才知道这是广州人居海拔最高的自然村。那天在山上的农庄里,品了一味叫本地冬笋炒腊肉的菜,既让我品到了泥土的芳香,又让我体验到了原生态赐予大自然的美,那香、那脆、那纯朴的味道,让我在沿途翻越多个小山头后还回味不止,这也许是我怀旧意识太强了,也许是农民的根在我脑海扎得太深……

  风穿过树林、穿过竹林,让我想起了当年没有公路,靠肩膀把自家种植的山货挑出去换回生活用品的前辈们:让我仿佛看到了他们汗流如雨注的脸颊,快步如兔的脚步;看到他们挑着沉重担子攀越山坡、穿过山路、走出大山的自信;看到他们换回了盐、糖、米、肉等生活用品的微笑……。而今公路通了,素有“高山村”、“李花村”、“三华李村”、“翠竹村”多重美誉的这大溪头概念里的农产品,一成熟就成了商贩紧追的“香饽饽”,让大溪头的农民不仅修起了洋楼,而且出山门也开上了屁股冒烟的汽车。只是这条过去农民出山的山路,如今就成为城里人休闲徒步的好去处,那沿途的村庄、果园、菜地、山林和屋前屋后的走地鸡鸭,也成为休闲徒步人们眼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徒步影古线,寻一路小桥流水人家,品一路漫山遍野的竹海,享一路山村古朴的生态,听一路土鸡吟唱的歌谣,唱着《乡间的小路》,我仿佛醉在了大溪头的山水风情里……

印象旬阳散文

  娶亲的人家,离蜀河镇子只有几公里远,娶亲的物品都是在蜀河镇子上采购的,娶亲哪天还准备的有仪式,也是在蜀河镇子上请的婚庆,而新娘在娶亲的时候,还要在蜀河镇子上中转,在蜀河的镇子上居住一夜。所以,娶亲的人家,虽然不属于蜀河镇子管辖,但是,却依托着蜀河镇子而生活。

  娶亲的人家,从蜀河镇子间的蜀河上过了桥,依着一条狭窄的水泥路绕过去,伴随着汉江行驶几公里,进入一个沟儿里,在沟口,就是娶亲人家所居住的地方了。这沟儿,叫仙河,沟儿里边还有比较大的镇子,这沟口的村庄,就叫仙河口。

  村庄就分布在仙河的两边,人家的房屋,都是楼房,居住的地势也比较高,相对于河道来说,就在半坡上了。因为河道两边,没有平坦的地方,后来,听当地的人说,别看这仙河在这冬天的季节里,水比较小,在夏天里,发了山洪,洪水就能到这半坡上人家的房屋面前。我看着宽阔的河道,看着居住地势比较高的人家,感到这冬天里看似柔顺,枯瘦的仙河,一旦涨了水,竟然是那么的凶猛,而那满意了河道的洪水,让仙河变得不像一条河,而像一条江了。就感到,柔顺的仙河,也有凶猛的一面,而在凶猛之后,也有柔顺。

  娶亲的人家,在仙河的那边,需要过了仙河上的桥,依着一条更为狭窄,只能容一辆车过去的弯曲的小路绕过去。

  听村里人说,这桥,这路,是村庄里在外打工,后来成为老板的人投资修建的。他们还告诉我,村庄里留下都是些老弱病残,能出门的人,都出门打工了,许多的打工仔,最后就成了老板。娶亲的这家人,也是常年在外打工,在建筑行业里,有了名气,成为包工头级别的角色。

  看着河两边的村庄,村庄人家的房屋,都是楼房,在翠竹的掩映中,很是漂亮,洋气,就明白进入旬阳后,沿途见到的村庄人家的房屋,都是楼房,已经没有了我家乡那样的土墙黑瓦的房屋,觉得,除了旬阳这地方有丰腴的水,滋润出的良田外,更主要的是,这地方人的勤劳,才让这个地方变得如此的富庶。

  去的时候,离娶亲的日子还有几天,娶亲的人家,还显得冷清,没有那喜庆热闹的场面,娶亲的人家,只是自己的人,在筹备着娶亲的事情,采购着物品,准备着一些事情。

  就在这时,我了解到,娶亲的小伙,和即将成为他新娘的女孩子,是同学俩。我就打心里满是羡慕了,觉得他们将来,一定是最幸福的一对。总在心里觉得,青梅竹马的爱情婚姻,和同床共同的同学之间的恋情,是有深厚的感情基础的,或者有相同的成长生活环境,或者有共同的志趣,彼此了解,有了深深的爱情,最后走入婚姻,一定幸福。但是,在这个虚浮的时代,这样的情感,日益被世俗击溃,变得稀少了。所以,就很是羡慕这即将走入婚姻的同学恋人,他们将来一定幸福。

  而也知道,这女孩子,就是依着汉江逆流而上,汉中一个县里的人,也居住在汉江旁。就想到了一首诗,居住汉江头,我居汉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男孩子,和女孩子,真的是有缘分的,是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有了同学间彼此了解的深厚情感,有了这前世修来的机缘,将来他们一定幸福。

  娶亲的人家,是很热情的,早晨起来,就蒸了馒头,醪糟煮了甜酒,他们称为早茶的,让我们吃。夜里,要弄一桌子丰盛的菜,温热了自己家酿造的甜杆酒,请我们吃喝,还要我们坐上席的八仙椅子上,看着那些年龄比我大的老者,不好意思坐,他们就说,他们这上席,不是根据年龄辈分的大小,远方来的客才能坐上席,坐在上席上,心里就想到这里人的盛情可见一斑。边吃喝,边聊,和他们聊娶亲的一些事情,和他们聊这地方的风俗,也和他们聊这山水的奇特,与我家乡的不同,他们就给我介绍这地形来,并告诉我不远处就是湖北的地界了,我的脑子里就想着长江,武昌鱼了。最后,不知道是被酒醉了,还是醉倒在了他们的热情里。

  白天里,没有事情的时候,我或者在娶亲的人家玩,和他们聊天,或者就在村庄里逛着玩,欣赏村庄四周奇特的山了,有的山像一条飞舞的龙,在仙河里汲水,有的山,像几个拥抱在一块的人,有的山,像帽子。山很高大,山水都长着乔木,有的山水,明晃晃的都是岩石。

  这村庄,从村庄的房屋,规模来说,比一些镇子都还大。在村庄间的河边,长着竹子,竹子茂密,高大,翠绿,翠绿的,掩映着村庄,加上流淌的仙河,让村庄富有韵致了。

  只是,村庄里虽然楼房林立,规模也比较大,但是,人却稀少,有许多的房屋,人家都关门闭户的,他们就告诉我,村庄里的人,常年都在外边打工,只在过年的时候回来,过年的时候,是村庄里最热闹的时候。

  这里山大,水多,而去如此富庶,是人们的勤劳,打工经济,刺激了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村庄中有一所学校,进入校门,里边是一个小院,地面水泥硬化了,在场院的四周,长着许多翠柏,让小院显得幽静。

  学校的房子,粉刷一新,很是漂亮。听人说,这学校只有三四个孩子,一个老师。下午,老师在和村庄里的人在跳舞,我没有打扰,就在门口看了看里边的情景,一下就让我惊叹了,在黑板旁,挂着很大的液晶电视,电视下,放着电脑。教师的住房,里边也粉刷一新,宽敞明亮。厕所也是水厕,铺了地板,还有太阳能,洗澡间。这样雅致的小院,这样舒适的环境,怎么能不让人安下心来,认真的工作呢!想着自己工作的小院,就感到凄凉,自卑了。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视教育的`县,难怪旬阳人,在各行各业出了那么多的人才呢!我又感到,旬阳为什么给人的印象,如此的富庶,除了山水的滋润,人的勤劳外,还有他们对教育的重视,一个重视文化,人才的地方,才是最有前途,希望的地方,变得文明,而告别荒蛮愚昧。

  在娶亲人家的盛情下,娶亲的日子终于来了,娶亲的人家,把婚房布置了,婚房里本来就飘亮,在用气球彩带装饰下,更加的温馨,就让人感受到了这对新人将来的幸福生活。

  门上,也贴了对联,挂了彩带气球,充满了喜气。屋子里,人忽然就多了起来,有请来帮忙的,借来的桌子,凳子,就摆放在屋子里了。屋子的门上,墙上,贴着红红的喜字。

  一切安排好了,第二天一早,就根据安排,开车去蜀河镇上迎娶新娘。娶亲的人家,认识的人还宽广,一块迎亲的车,都是他们在外边打工时认识的人,开的都是好车,我就跟在车队的后边,一块往镇子上赶。

  车都被气球,彩带,红红的喜字装饰,在清新的空气中,让人感受到了喜庆。

  那高高的山,默默流淌的汉江水,也仿佛在祝福这对新人。

  去镇子上,行驶的比较快,迎娶了新娘后,往回走的时候,因为他们有到了时辰才能到家的风俗,所以,为了等时间,车就像蚂蚁一样往缓慢行驶。但是,,却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挨到了时辰,迎娶了新娘到了家,一时鞭炮齐鸣。我们一像完成了任务一样的轻松。停好了车,就去看迎娶的仪式,是在镇子上请的婚庆主持,穿了婚纱,盘了头,化了妆的新娘很漂亮,而穿了西服的新郎,也格外的帅气。

  仪式,是按照城里人的仪式举行的,新郎新娘牵手走过红地毯,到了舞台上,主持人,就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主持,我就感到,这天,是新郎和新娘,最幸福的时候,而也从今天开始,两个人不仅仅有爱,也有责任,就像他们的誓言所说,个人不再是属于个人,而是是属于对方,家庭。

  仪式结束后,酒席开始了,来的客人就在管事的人安排下入座了。来的客人很多,在我入席后,在家乡之外喝喜酒,感受到了相同,也有不同。相同的是,都一样的充满了喜气,不同的是,这里的酒席,与家乡的不一样,他们第一道菜,是几个两盘,最后,都倒入一个大盘子里,倒入调好的汤汁,然后吃。然后,就一个,一个的上菜,有炒菜,汤菜最多。那汤菜的味道,都特别的美。

  在酒席的中间,新郎新娘来发烟,倒酒,我喝了,感到是那么的香甜,就如他们的爱情,心里满是祝贺。

  夜里,在新房里,管事的人安排我们去陪新郎新娘聊天,去的都是年轻人,就我年龄大些,我知道,这是让闹洞房,不过,我们去了之后,没有人胡闹,胡说,而是边吃水果,边聊天,喝酒,想着一些地方那粗俗的闹房,我感到我们这是属于文明的,就像白天他们结婚的仪式一样,在村庄里有这样的仪式,让人开了眼界,也感受到了文明和爱情的纯洁。夜深了,我才去睡,第二天,娶亲的人家还要留我们玩,但是,因为有事,就急着走了。

  新郎和新娘,走到了一块,我和村庄里的人,他们的亲人见证了他们的婚礼,我们一样在内心深处祝福,但愿他们将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