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繁星中文网!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名言

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的名言

2022-10-18 02:27繁星中文网

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的名言

详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人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为什么要对人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这是“教之道”首先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个根本性问题是什么呢?那就是“性”和“习”的关系 。

  这几句话是总纲,是《三字经》立论的基础,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教育的准则,《三字经》所有经文都是这几句话的展开。

  人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为什么要对人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这是“教之道”首先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个根本性问题是什么呢?那就是“性”和“习”的关系 。

  谈到人性,中国文化里面有三种学说,概括了诸子百家的各派学术观点,即“性善论”、“性恶论”、“性不善不恶论”。

  孟 子提出性善论,孟子说:人有恻隐之心,人有羞恶之心,人有辞让之心,人有是非之心。人为什么有这四种心呢?因为这是天赋与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如 果没有这四种心,是“非人也”,那不是人是魔鬼。既然是魔鬼,“人之初,性本善”就与他没有关系,他是“魔之初,恶之极”。

  另一位诸子百家的 名人叫荀子,他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观点是“性恶论”,《荀子》书中有“性恶”篇。他认为人性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 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小孩子生下来就会吃奶,两个小拳头攥的紧紧的,一降生就来捞世界。长大一点和别的孩子一起玩就会抢别人的东西,这都不用教,天 生就会。善良之性在哪里呢?不教育绝对出不来善,所以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为通假,就是教育、转化的意思,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 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

  与孟子同时代的还有一位告子,在《孟子》七篇文章中 就有“告子篇”。告子认为,人之本性像一张白纸,无所谓善和恶,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好像生丝一样,染苍则苍,染黄则黄,生丝本身是没有颜色的,人性也是 如此,可东可西,可善可恶。中国历史上对人性的认识就是这三种结论:性善,性恶,性不善不恶。“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讲的话,“性 相近也,习相远也”。这是前面几句话的出处。

  人之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呢?人性的真实面貌到底是什么呢?这三种观点各说了人性的一个方面,象瞎子摸 象一样,把三者综合起来就完整了。人之性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天性,天赋之性,是纯善无恶的,这就是孟子说的“性本善”。人本来就有善良的天性,看到别人 受苦遭罪,你心里不忍,这就是仁爱之心的初起。孟子举了个“孺子坠井”的例子,看到别人的小孩子掉到井里,你赶快去救人。你是为了受嘉奖吗?不是。你与这 个孩子有亲属关系吗?没有。你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呢?是出于你仁慈的本能,基于你善良的本性,这就是天赋之性。

  人还有一种生物属性,生物属性是恶 的。人作为动物的一种,其生命体是由遗传基因控制的。现代遗传学给基因下的结论只有两个字:自私,是“自私的基因”。基因的本质是无限制地占有一切资源, 无休止的复制自己,无限地扩张,疯狂地复制,只有自己不顾他人。这就是基因的本质,也是一切生物的本质。从这一点上来看,旬子的性恶论说得一点都不错。

  人 既然作为动物的人,动物性需求就要首先解决。正如孔子在《礼记》中说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你不让他吃饭,不让他有两性的需求,这是不可能起码 是不人道的,天地既生人,人就有生存的权力。最新的行为科学研究发现,人不仅是生物属性遗传,人的行为也是遗传的。父母有什么习惯,例如喜欢赌博、打牌 等,一点不会浪费,完全以基因的形式遗传下去。将来子女一但有条件,隐性基因爆发,也会吃喝赌嫖,行为也是遗传的。但这种隐形遗传基因什么时候发作?能不 能不让它发作?能不能化掉它?这可就是大学问了。这就是“习”的问题,也就是孔子讲的“习相远也”。

  行为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动物生活的周围环境 和生活方式对动物的成长发育影响很大,有些时候几乎就是决定性的。动物园圈养的老虎,几代繁殖下来看见活鸡都害怕,再也当不了兽中王了。为什么?后天的生 活环境变了,习性也变了。人也是如此,人有盲肠,那是千百年以前茹毛饮血时代消化毛发用的,以后改为熟食盲肠退化,只剩下一个小尾巴,叫阑尾了。人类生活 的环境、接受的教育、受到的感染,都会对人产生影响,形成人的习气,习气日久形成一种习惯势力,就是习性。习性一代一代积累并遗传下去,就形成人类的劣根 性,这种劣根习性会使人的动物属性膨胀,遮蔽人的天性,这就是为什么说“苟不教,性乃迁”。

  苟本是一种草名,俗称“狗尾巴草”,其草子有刺,或沾 在动物身上,或随风飘荡,生命力极强,引伸义是“苟且”,就是凑凑合合、得过且过、随遇而安的意思。人生下来如白纸一张,善恶之性都潜伏着,只看外面的环 境,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缘”如何。如果因循苟且、得过且过,不抓紧对小孩子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他的天性就会迁移变化。一旦习气形成习性,就如同“墨悲丝 染”一样,再也纠正不过来了。因此教育的第一目标即是教人“去习性,化秉性,圆满天性”,也就是韩愈说的“传道”。

  “去习性”是将后天习染养成的恶习和坏毛病去掉,人的恶习古人总结为“吃喝赌嫖抽”,称为五毒,也叫五鬼。五鬼闹身会使人害病身亡,五鬼闹宅会让人家宅不安,必须戒掉恶习,改掉坏毛病,这是做人的第一步工夫。

  “化 秉性”是要将父母遗传下来的人的劣根性,也叫做秉性,化掉。人的.秉性古人也总结为“怒恨怨恼烦”,人的私欲一旦不能满足,秉性就发作,怒恨怨恼烦就来了, 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人的禀性之根最深,最难拔除,因为它是人类始祖遗传而来的,修行没有别的,说到底就是化秉性,秉性一化就是得道。化不了的 一触即发,像被鬼迷住了一样,根本管不住自己,所以修行必须在这方面下手,才不会浪费时间。

  “圆满天性”是前面两步功夫的果报,是自然而然实现 的,不是求出来的。天性是天所赋的天德之性,天之德就是五常之德,“仁义礼智信”是也。五常之德的根本是仁德,有仁才有“义礼智信”四德。仁是本体,表现 出来的形式就是慈,慈是无条件的爱,爱是有条件的慈,所以孔子说“仁者爱人”。果真能够去习性、化秉性,你的天性一定会圆满,就是成道了。自古成道的大 德,无一不是“性本善”的,所以“人之出,性本善”,是《三字经》的立论基础,也是教育的初级和终极目标,道家叫做“归根复命”,儒家叫做“返本还原”, 佛家叫做“明心见性”。

  人都是由于习性作祟所以才争贪,争不来就生气,贪不着就上火,气火攻心,整天烦恼。“怒恨怨恼烦”一来,五鬼就现前了。毛 病越大的人脾气秉性越大,怒恨怨恼烦越厉害,就越遮蔽他的天性,仁义礼智信就越难表现出来,也就越没有办法做好人。即使他想迷途知返,但五鬼当家,本性说 话不算数,想当个好人太难了!常常见到这样的人痛苦挣扎,想摆脱五鬼的魔掌控制,有的干脆就自杀与五鬼同归于尽了,果报异常的惨烈,我们看得泪水直流,很 想救这些人。圣人都愿意代众生受苦,佛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基督耶稣被钉上十字架,还说“我替世人赎罪”。但是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的因果自己 了,圣人只能为我们现身说法,讲清事实真相,路要靠我们自己去走。自助而后天助,自立而后人立,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教育一定要尽早,越早越好。什么时候开始叫早?胎教就够早的了,不!胎教已经晚了。要从还没有做胎之前就对父母进行教育,这叫改种留良,是播种前的育种与 平整土地。

  要给你的后代提供一个优质的受精卵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将对胎儿心性的发育与成长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中国人对此已经实践研究了几千年,出了多 少代的圣贤之人,你如果相信、接受并且照着去做,你就生贵子,一辈子幸福。你如果不信,听什么“胎教是浪费时间”一类的鬼话,你将来会后悔一辈子。家里多 个逆子,社会上就添一个败类,父母造的罪业可就大了。

  我们做父母的要猛醒,要挑起责任的担子,不能把对孩子的教育都推给社会。父母自己动不动就耍性子、闹 离婚,你的孩子怎么办?他的心灵一旦受到创伤,心理就会扭曲、就会畸形,这个孩子就毁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几句话是总纲,是《三字经》立论的基础,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教育的准则,《三字经》所有经文都是这几句话的展开。

  人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为什么要对人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这是“教之道”首先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个根本性问题是什么呢?那就是“性”和“习”的关系 。

  谈到人性,中国文化里面有三种学说,概括了诸子百家的各派学术观点,即“性善论”、“性恶论”、“性不善不恶论”。

  孟 子提出性善论,孟子说:人有恻隐之心,人有羞恶之心,人有辞让之心,人有是非之心。人为什么有这四种心呢?因为这是天赋与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如 果没有这四种心,是“非人也”,那不是人是魔鬼。既然是魔鬼,“人之初,性本善”就与他没有关系,他是“魔之初,恶之极”。

  另一位诸子百家的 名人叫荀子,他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观点是“性恶论”,《荀子》书中有“性恶”篇。他认为人性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 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小孩子生下来就会吃奶,两个小拳头攥的紧紧的,一降生就来捞世界。长大一点和别的孩子一起玩就会抢别人的东西,这都不用教,天 生就会。善良之性在哪里呢?不教育绝对出不来善,所以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为通假,就是教育、转化的意思,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礼 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

  与孟子同时代的还有一位告子,在《孟子》七篇文章中 就有“告子篇”。告子认为,人之本性像一张白纸,无所谓善和恶,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好像生丝一样,染苍则苍,染黄则黄,生丝本身是没有颜色的,人性也是 如此,可东可西,可善可恶。中国历史上对人性的认识就是这三种结论:性善,性恶,性不善不恶。“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讲的话,“性 相近也,习相远也”。这是前面几句话的出处。

  人之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呢?人性的真实面貌到底是什么呢?这三种观点各说了人性的一个方面,象瞎子摸 象一样,把三者综合起来就完整了。人之性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天性,天赋之性,是纯善无恶的,这就是孟子说的“性本善”。人本来就有善良的天性,看到别人 受苦遭罪,你心里不忍,这就是仁爱之心的初起。孟子举了个“孺子坠井”的例子,看到别人的小孩子掉到井里,你赶快去救人。你是为了受嘉奖吗?不是。你与这 个孩子有亲属关系吗?没有。你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呢?是出于你仁慈的本能,基于你善良的本性,这就是天赋之性。

  人还有一种生物属性,生物属性是恶 的。人作为动物的一种,其生命体是由遗传基因控制的。现代遗传学给基因下的结论只有两个字:自私,是“自私的基因”。基因的本质是无限制地占有一切资源, 无休止的复制自己,无限地扩张,疯狂地复制,只有自己不顾他人。这就是基因的本质,也是一切生物的本质。从这一点上来看,旬子的性恶论说得一点都不错。

  人 既然作为动物的人,动物性需求就要首先解决。正如孔子在《礼记》中说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你不让他吃饭,不让他有两性的需求,这是不可能起码 是不人道的,天地既生人,人就有生存的权力。最新的行为科学研究发现,人不仅是生物属性遗传,人的.行为也是遗传的。父母有什么习惯,例如喜欢赌博、打牌 等,一点不会浪费,完全以基因的形式遗传下去。将来子女一但有条件,隐性基因爆发,也会吃喝赌嫖,行为也是遗传的。但这种隐形遗传基因什么时候发作?能不 能不让它发作?能不能化掉它?这可就是大学问了。这就是“习”的问题,也就是孔子讲的“习相远也”。

  行为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动物生活的周围环境 和生活方式对动物的成长发育影响很大,有些时候几乎就是决定性的。动物园圈养的老虎,几代繁殖下来看见活鸡都害怕,再也当不了兽中王了。为什么?后天的生 活环境变了,习性也变了。人也是如此,人有盲肠,那是千百年以前茹毛饮血时代消化毛发用的,以后改为熟食盲肠退化,只剩下一个小尾巴,叫阑尾了。人类生活 的环境、接受的教育、受到的感染,都会对人产生影响,形成人的习气,习气日久形成一种习惯势力,就是习性。习性一代一代积累并遗传下去,就形成人类的劣根 性,这种劣根习性会使人的动物属性膨胀,遮蔽人的天性,这就是为什么说“苟不教,性乃迁”。

  苟本是一种草名,俗称“狗尾巴草”,其草子有刺,或沾 在动物身上,或随风飘荡,生命力极强,引伸义是“苟且”,就是凑凑合合、得过且过、随遇而安的意思。人生下来如白纸一张,善恶之性都潜伏着,只看外面的环 境,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缘”如何。如果因循苟且、得过且过,不抓紧对小孩子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他的天性就会迁移变化。一旦习气形成习性,就如同“墨悲丝 染”一样,再也纠正不过来了。因此教育的第一目标即是教人“去习性,化秉性,圆满天性”,也就是韩愈说的“传道”。

  “去习性”是将后天习染养成的恶习和坏毛病去掉,人的恶习古人总结为“吃喝赌嫖抽”,称为五毒,也叫五鬼。五鬼闹身会使人害病身亡,五鬼闹宅会让人家宅不安,必须戒掉恶习,改掉坏毛病,这是做人的第一步工夫。

  “化 秉性”是要将父母遗传下来的人的劣根性,也叫做秉性,化掉。人的秉性古人也总结为“怒恨怨恼烦”,人的私欲一旦不能满足,秉性就发作,怒恨怨恼烦就来了, 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人的禀性之根最深,最难拔除,因为它是人类始祖遗传而来的,修行没有别的,说到底就是化秉性,秉性一化就是得道。化不了的 一触即发,像被鬼迷住了一样,根本管不住自己,所以修行必须在这方面下手,才不会浪费时间。

  “圆满天性”是前面两步功夫的果报,是自然而然实现 的,不是求出来的。天性是天所赋的天德之性,天之德就是五常之德,“仁义礼智信”是也。五常之德的根本是仁德,有仁才有“义礼智信”四德。仁是本体,表现 出来的形式就是慈,慈是无条件的爱,爱是有条件的慈,所以孔子说“仁者爱人”。果真能够去习性、化秉性,你的天性一定会圆满,就是成道了。自古成道的大 德,无一不是“性本善”的,所以“人之出,性本善”,是《三字经》的立论基础,也是教育的初级和终极目标,道家叫做“归根复命”,儒家叫做“返本还原”, 佛家叫做“明心见性”。

  人都是由于习性作祟所以才争贪,争不来就生气,贪不着就上火,气火攻心,整天烦恼。“怒恨怨恼烦”一来,五鬼就现前了。毛 病越大的人脾气秉性越大,怒恨怨恼烦越厉害,就越遮蔽他的天性,仁义礼智信就越难表现出来,也就越没有办法做好人。即使他想迷途知返,但五鬼当家,本性说 话不算数,想当个好人太难了!常常见到这样的人痛苦挣扎,想摆脱五鬼的魔掌控制,有的干脆就自杀与五鬼同归于尽了,果报异常的惨烈,我们看得泪水直流,很 想救这些人。圣人都愿意代众生受苦,佛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基督耶稣被钉上十字架,还说“我替世人赎罪”。但是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的因果自己 了,圣人只能为我们现身说法,讲清事实真相,路要靠我们自己去走。自助而后天助,自立而后人立,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教育一定要尽早,越早越好。什么时候开始叫早?胎教就够早的了,不!胎教已经晚了。要从还没有做胎之前就对父母进行教育,这叫改种留良,是播种前的育种与 平整土地。要给你的后代提供一个优质的受精卵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将对胎儿心性的发育与成长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中国人对此已经实践研究了几千年,出了多 少代的圣贤之人,你如果相信、接受并且照着去做,你就生贵子,一辈子幸福。你如果不信,听什么“胎教是浪费时间”一类的鬼话,你将来会后悔一辈子。家里多 个逆子,社会上就添一个败类,父母造的罪业可就大了。我们做父母的要猛醒,要挑起责任的担子,不能把对孩子的教育都推给社会。父母自己动不动就耍性子、闹 离婚,你的孩子怎么办?他的心灵一旦受到创伤,心理就会扭曲、就会畸形,这个孩子就毁了。

详解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这一部分三字经教育我们学习要专一,不能三心二意,学习更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教育是百年大计,是一个人一辈子都要干的事,不是上几年学就结束了,就完成了,所以是“活到老,学到老”。荀子也说:“学不可以已”,教育是不能停止的,人生如逆水行舟,不尽则退,因为“苟不教,性乃迁”,所以一天也松懈不得。

  根据以上立教的基础,下面提出教育的第一个原则“教之道,贵以专”。“专”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含有多重意思。

  第一教育要持之以恒,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辈子的事,不是高中毕业了,大学毕业了,研究所毕业了就成功了,我们要对孩子负责任,为孩子的一辈子着想。

  第 二教育的方法要专一,教学的内容要精专,这是教育能否取得效果的主要原则。比较一下就会发现,现代的教学原则是“教之道,贵以杂”,方法杂、内容杂,无一 不杂。

  周末休息二天,看看家长给孩子安排的课外学习有多少,学字、学画、学弹琴、学电脑、学游泳、学英语等等,不一而足。

  内容杂,教课的老师自然也杂,两 个老师说两种话,三个老师是三叉路口,四个老师是十字街头,小孩子就失去方向了。

  有些老师还自赞毁他,教音乐的说音乐好,学画就那么几种颜色,音乐才能反 映大自然之声。到了下午学画,教画的老师又说画有多好,色彩丰富绚丽,能充分表现大自然。你说孩子究竟听谁的好?反正家长都交了学费,不学交待不了,就苟 且着凑合学吧。

  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根本没有自己的`中心。如果能够“贵以专”地用两年、三年的时间,专心学习一门技艺,一通就百通。更何况“琴 棋书画”同属中国文化“乐”的范畴,为的是调谐身心,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一门足以,何必要面面俱到呢?

  专的第三层意思是对学生讲的,就是 要专心专注,一心一意。现在的孩子边看电视边写功课,根本就专不了。

  还有专门课程,用“科学方法”训练小孩子一心多用,纯粹是胡说八道,误人子弟!老祖宗 总结了几千年的经验,要我们身心合一,要我们不能在同一时间干两件事情。

  孔子就说:“食不言,寝不语”,一心不能二用。现代教育专门培养“精神分裂症”, 你的精神一旦分裂了,就什么事情也做不好了。

  我们的生命之所以能够常存,就是因为心身是统一的,古人修心、修身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身心合一”,怎么能够让它分离呢?

  一个专字,概括了传统教学的基本原则,我们教育孩子成才也一定要从专这个字入手。教育要持之以恒,不能放松;教学要专一,要精不要杂,广学多闻是孩子们有了基础以后自己深造的事情,那是后话。老师、家长要做的就是专,学习的时候一定要他专心致志、一心一意。

人之初性本善散文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的心灵最初只是一汪澄澈的清泉,如婴儿明亮的眼睛,没有任何的杂质!怀着对世界的新奇,对繁华的迷恋,对人生的奢求,随波逐流,行走于滚滚红尘路上,在喧嚣纷扰中,在恩怨情仇中,在繁华奢靡中,渐渐的迷失了自我,背离了初衷,丢弃了太多的`快乐!

  我们的心原本就很小,小到只有拳头般大小,只有一米阳光的承载,而我们却在前行的路上强行塞进太多太多的东西,有烦闷,有忧伤,有世俗,有贪恋,有欲望还有各种不满等等!让原本狭小的心房得不到阳光的滋养而阴暗,潮湿,甚至发霉,生锈!以致突然有一天,负重的心灵无法超负荷运转时,我们的生命也便在那一刻凋零!

  所以,在我们行走的路途中,适时的停下脚步,回望下走过的旅程,打开我们的行囊,看看我们得到了什么,又丢失了什么,将那些无谓的烦恼掏出,摒弃存留的不快,在阳光下晾晒潮湿的心事,你会发现当再次背起行囊时,豁达敞亮的心灵会让你步履轻盈,心情舒畅!

  当然,每个人都不是圣人,难免脱俗,但我们可以在喧嚣的背后觅一处幽静,在一曲云水禅心中放空心灵,在一卷诗书中找回风雅,在一盏茶香里回味悠长。对月可以举杯,但不要滥醉,对花可以谈心,但不要泛情,淡看春花秋月,静听高山流水!要适时的给心田清除杂草,注入阳光,让心灵之花得以滋养而芬芳馥郁!

  人之初,性本善,保持一颗初心向善,不要让纯洁的心灵蒙尘,脆弱的心灵经不起重重折磨,更不能承受太多的污垢积存,用良好的心态面对尘世纷扰,富不可攀,贫不可欺,百善在心,孝字当先!即使暮年回首,打开回忆的包袱,里面都是美丽的过往,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