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繁星中文网!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名言

因小失大的名人名言

2023-06-22 04:58繁星中文网

因小失大的名人名言

2017关于身残志坚的高考作文素材

  导语:总有一些残疾人事迹伴你成长,给你力量,身残志坚的名人、身残志坚的故事、身残志坚的名言,残疾人创业故事,残疾人实现人生价值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身残志坚的作文素材,欢迎查阅,谢谢!

  2017关于身残志坚的高考作文素材

  华罗庚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

  张海迪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

  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 当代保尔"。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共青团员"称号。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1993年张海迪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参加远南运动会。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桑兰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

  桑兰,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宁波人,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曾在全国性运动会上获得跳马冠军。到今天为止,坚强的桑兰已经笑着度过了6年的轮椅时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意外受伤之后,默默无闻的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这确实是个意外。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桑兰用她的行动应证着自己的诺言,在北大学习、加盟星空卫视主持节目、担任申奥大使、参加雅典奥运北京接力……她充满力量的笑容总能给人希望!

  贝多芬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

  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也是命运最糟的一个。童年,贝多芬是在泪水浸泡中长大的。家庭贫困,父母失和,造成贝 多芬性格上严肃、孤僻、倔强和独立,在他心中蕴藏着强烈而深沉的感情。他从12岁开始作曲,14岁参加乐团演出并领取工资 补贴家用。到了17岁,母亲病逝,家中只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和已经堕落的父亲。不久,贝多芬得了伤寒和天花,几乎丧命。贝多芬简直成了苦难的象征,他的不幸是一个孩子难以承受的。 尽管如此,贝多芬还是挺过来了。他对音乐酷爱到离不开的程度。在他的作品中,有着他生活的影子,既充满高尚的思想 ,又流露对人间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对美丽的大自然他有抒发不尽的情怀。 说贝多芬命运不好,不光指他童年悲惨,实际上他最大的不幸,莫过于28岁那年的耳聋。先是耳朵日夜作响,继而听觉日益衰弱。他去野外散步,再也听不见农夫的笛声了。从此,他孤独地过着聋人的生活,全部精力都用于和聋疾苦战。 贝多芬活在世上,能理解他的人太少了,而唯一能给他安慰的只有音乐。他作曲时,常把一根细木棍咬在嘴里,借以感受钢琴的振动,他用自己无法听到的声音,倾诉着自己对大自然的挚爱,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他著名的《命运交响曲》就是在完全失去听觉的状态中创作的,是贝多芬最杰出的一部作品,它的主题是反映人类和命运搏斗,最终战胜命运。这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写照。 这是第一乐章中连续出现的沉重而有力的音符。贝多芬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他坚信“音乐可以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顽强地战斗,通过斗争去取得胜利 。”这种思想贯穿了贝多芬作品的始终。

  1827年3月26日,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音乐巨人与世长辞,那时他才57岁。贝多芬一生是悲惨的,世界不曾给他欢乐, 他却为人类创造了欢乐。贝多芬身体是虚弱的',但他是真正的强者。

  霍金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

  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著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海伦•凯勒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

  海伦•凯勒(Helen Adams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 她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父亲亚瑟是位南方邦联老兵。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籍着她的导师波土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老师安•沙利文 (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1898年,海伦•凯勒考入了哈佛大学附属剑桥女子学校。1900年秋,再考进哈佛大学的雷地克里夫学院,这对于一个失明和失聪的人而言,可说是教人难以置信。最后于1904年,海伦•凯勒成功取得文学学士学位,而且成绩优异。而这么多年来沙利文老师则一直留在海伦•凯勒身边,并将教科书与上课内容写在海伦•凯勒的手掌上,让凯勒能了解其内容,可说是对海伦•凯勒不离不弃,因此海伦•凯勒一生均十分感激她。 从1902年4月开始,她又在莎利文老师的帮助下,开始在美国的一家杂志上连载她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The Story of My Life)。第二年结集出版后轰动了美国文坛,甚至被誉为1902年世界文学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

2017关于身残志坚的经典写作素材汇总

  导语:说到身残志坚,首先想到的是华罗庚、张海迪、霍金和海伦凯勒等等名人,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其中也不乏一些的励志名人名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身残志坚的相关素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说到身残志坚,首先想到的是华罗庚、张海迪、霍金和海伦凯勒等等名人,作家海伦·凯勒说:“知识就是我的幸福。”

  关于身残志坚名言佳句

  1.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2.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3.理想与现实之间,动机与行为之间,总有一道阴影。——爱略特

  4.在理想的最美好世界中,一切都是为最美好的目的而设。——伏尔泰

  5.实现明天理想的唯一障碍是今天的疑虑。——罗斯福

  6.生活没有目标就像航海没有指南针。——大仲马

  7.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伏尼契

  8.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雪莱

  9.人的理想志向往往和他的能力成正比。——约翰逊

  10.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雨果

  11.抱负是高尚行为成长的萌牙。——莫格利希

  12.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13.有些理想曾为我们引过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以欣然面对人生,那些理想就是——真、善、美。——爱因斯坦

  14.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托尔斯泰

  15.只要一个人还有所追求,他就没有老。直到后悔取代了梦想,他才算老。——巴里穆尔

  16.人生重要的事情就是确定一个伟大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歌德

  17.具有新想法的人在其想法实现之前是个怪人。——马克·吐温

  18.如果你怀疑自己,那么你的立足点确实不稳固了。——易卜生

  19.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莎士比亚

  20.如果一个目的是正当而必须做的,则达到这个目的的必要手段也是正当而必须采取的。——林肯

  21.不要放弃你的幻想。当幻想没有了以后,你还可以生存,但是你虽生犹死。——马克·吐温

  22.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车尔尼雪夫斯基

  23.如果你想走到高处,就要使用自己的两条腿!不要让别人把你抬到高处;不要坐在别人的背上和头上。——尼采

  24.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马克·吐温

  25.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纪伯伦

  26.青年人啊,热爱理想吧,崇敬理想吧。理想是上帝的语言。高于一切国家和全人类的,是精神的王国,是灵魂的故乡。——马志尼

  27.我想揭示大自然的秘密,用来造福人类。我认为,在我们的短暂一生中,最好的贡献莫过于此了。——爱迪生

  关于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素材

  华罗庚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

  华罗庚初中毕业后,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

  张海迪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

  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 当代保尔"。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共青团员"称号。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1993年张海迪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参加远南运动会。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桑兰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

  桑兰,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宁波人,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曾在全国性运动会上获得跳马冠军。到今天为止,坚强的桑兰已经笑着度过了6年的轮椅时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意外受伤之后,默默无闻的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这确实是个意外。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桑兰用她的行动应证着自己的诺言,在北大学习、加盟星空卫视主持节目、担任申奥大使、参加雅典奥运北京接力……她充满力量的笑容总能给人希望!

  贝多芬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

  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也是命运最糟的一个。童年,贝多芬是在泪水浸泡中长大的。家庭贫困,父母失和,造成贝 多芬性格上严肃、孤僻、倔强和独立,在他心中蕴藏着强烈而深沉的感情。他从12岁开始作曲,14岁参加乐团演出并领取工资 补贴家用。到了17岁,母亲病逝,家中只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和已经堕落的父亲。不久,贝多芬得了伤寒和天花,几乎丧命。贝多芬简直成了苦难的象征,他的不幸是一个孩子难以承受的。 尽管如此,贝多芬还是挺过来了。他对音乐酷爱到离不开的程度。在他的作品中,有着他生活的影子,既充满高尚的思想 ,又流露对人间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对美丽的大自然他有抒发不尽的情怀。 说贝多芬命运不好,不光指他童年悲惨,实际上他最大的不幸,莫过于28岁那年的耳聋。先是耳朵日夜作响,继而听觉日益衰弱。他去野外散步,再也听不见农夫的笛声了。从此,他孤独地过着聋人的生活,全部精力都用于和聋疾苦战。 贝多芬活在世上,能理解他的人太少了,而唯一能给他安慰的只有音乐。他作曲时,常把一根细木棍咬在嘴里,借以感受钢琴的振动,他用自己无法听到的声音,倾诉着自己对大自然的挚爱,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他著名的'《命运交响曲》就是在完全失去听觉的状态中创作的,是贝多芬最杰出的一部作品,它的主题是反映人类和命运搏斗,最终战胜命运。这也是他自己人生的写照。 这是第一乐章中连续出现的沉重而有力的音符。贝多芬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他坚信“音乐可以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顽强地战斗,通过斗争去取得胜利 。”这种思想贯穿了贝多芬作品的始终。

  1827年3月26日,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音乐巨人与世长辞,那时他才57岁。贝多芬一生是悲惨的,世界不曾给他欢乐, 他却为人类创造了欢乐。贝多芬身体是虚弱的,但他是真正的强者。

  霍金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

  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著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海伦·凯勒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

  海伦·凯勒(Helen Adams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 她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父亲亚瑟是位南方邦联老兵。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籍着她的导师波土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老师安·沙利文 (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1898年,海伦·凯勒考入了哈佛大学附属剑桥女子学校。1900年秋,再考进哈佛大学的雷地克里夫学院,这对于一个失明和失聪的人而言,可说是教人难以置信。最后于1904年,海伦·凯勒成功取得文学学士学位,而且成绩优异。而这么多年来沙利文老师则一直留在海伦·凯勒身边,并将教科书与上课内容写在海伦·凯勒的手掌上,让凯勒能了解其内容,可说是对海伦·凯勒不离不弃,因此海伦·凯勒一生均十分感激她。 从1902年4月开始,她又在莎利文老师的帮助下,开始在美国的一家杂志上连载她的自传《我的一生》(又译《我生活的故事》)(The Story of My Life)。第二年结集出版后轰动了美国文坛,甚至被誉为1902年世界文学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

2017高考作文素材:守望

  导语:我守望着自己的梦幻。居里夫人说,人生就是要为自己找寻一个科学的梦,然后,实现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作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很平常的黄昏。太阳像一个不断滚动的球,渐渐沉到地平线下面。

  整个大学校园罩上一层灰色。

  我只是个普通的初中生。我静静走在一片灰色里。我很孤独地行走着,身旁,掠过行色匆匆的大学生,中学生,一律被安上了相似的灰色面孔。我不认识当中的任何人,也不需要去记得任何人。

  我只是在静静守望着。

  我守望着这灰色的城市。我知道,灰色是冰冷的。在这校园里的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奋斗着,都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和理想,我也一样。这一来,内心的奋斗立刻被冰冷的外衣罩起来,一张张脸都是那么相似。

  我守望着自己的梦幻。居里夫人说,人生就是要为自己找寻一个科学的梦,然后,实现它。我何尝没有这样的梦,而且有很多。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是个热爱幻想的年龄呢?但,梦终究是梦,也要罩上现实的灰色外衣。我一直是个保持着沉默的人,没有人知道我在想什么,我身边的人只是不停地给我写"希望更活跃一些"的评语。我习以为常,静静地在这灰色的世界里,静静地守望,那些还未褪色的梦。

  我守望着我的生活。我从不学习别人的生活方式或学习方法,我永远在做着我自己。岁月就像一条长长的河流,时而干涸,时而猛涨。我驾驶着一叶轻舟,途经不同的地点。我现在所在的河段早以没有了上游的桃花源,一切都是那么残酷。巨浪几次三番地向我的小舟袭来,我一次又一次地遇到险情。我心惊胆战,我提心吊胆。但我没有忘记,我仍是一个守望者,静静地守望,守望。

  我伫立凝望,无数穿着和我一样的校服的"蓝蚂蚁"走过我身边,和我来自同一个学校,和我来自同一个竞争残酷的'战场。然而,他们也是像我那样的守望者吗?在这一条灰色的路上,有多少个和我一样是个守望者?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正在静静守望呢?也许有很多,说不定就在身边也许一个也没有,只有我这样孤独。

  我静静地守望,守望着自己的幸福。幸福是什么,可以有一万种解释,也可以只有一种。每个人的幸福都是不同的,好比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一个人静静地看书,一个人静静地思考,一个人弹琴,静静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拒绝任何人打扰。这是我感受幸福的方式,有些荒谬甚至自闭,但这没关系。该安静时就该安静,该吵闹时就该吵闹。我会永远地守望。

  继续走,继续走,天更暗了,校园由浅灰变做深灰。我,这个孤独的守望者,静静守望着这个世界,和灰色一起沉淀在无边无际的思绪中。

  静静地守望,不管有多孤独,也要静静守望,等待那些我等待着的东西,等待它们的出现。

精选2017高考作文素材

  高考作文素材:过程与结果

  名言

  比赛的过程更重要。——孙继海

  神圣的工作在每个人的日常事务里,理想的前途在于从一点一滴做起。——谢觉哉

  在一切有困难的交涉中,不可希冀一边下种一边收割;而应当对琐事妥为准备,好让它渐渐成熟。——培根

  梯级不是为休息而设,它只是供人一足踏上使另一足更高而已。——赫胥黎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地寻求之中,科学就其容量而言,是不枯竭的,就其目标而言,是永远不可企及的。——卡·冯·伯尔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西谚

  经典素材

  美国的愚公故事

  (漫长过程缔造伟大结果)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当今,美国南达科他州也出现了一位“愚公”,他要把一座高183米的山变为世界最大的雕像。这虽然是为了实现一些印第安人的梦想,却使这位波裔美国雕塑家科尔切克·索奥尔考斯基发展了极为庞大的家族事业。

  科尔切克曾协助拉什莫尔山总统纪念像的雕塑工作,后来印第安人领袖要求他创作一尊19世纪苏语印第安族长“马迷”骑马的塑像,科尔切克答应了,当时他的口袋里只有174美元及几支炸药,时为1948年。

  科尔切克婚后有10个子女,后来又添了18个孙儿,他的财产亦发展至500万美元及大量炸药。72岁的科尔切克1982年逝世后,他的家族继承了他的事业。7岁已开始协助父亲炸石的卡西米尔表示,他的4个子女会像他一样,继续在“马迷”山完成雕刻工程。

  卡西米尔监督雕像工程进展,其弟迈克在山区伐木,亚当管理家场,妹妹莫妮克负责度量计算炸去及削去的位置,安管理印第安博物馆,玛丽嘉为纪念品店制作画及雕塑,杰特维嘉管理餐厅,唐管理一切征询邮件,而科尔切克的63岁遗孀鲁丝则负责整个企业的运作。雕像纪念人物“马迷”在33岁时被谋杀,而他的雕像工程已进行了40多年,比他的寿命还长,但现在还只能看到雕像的雏形。

  素质教育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教育要重视过程)

  素质教育重在过程而不完全在于结果,即主要不着眼于学什么内容,而是怎样学习、消化、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形成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这里,不能局限于、停滞于学会某些知识,要让学生明白和把握的,是与这一个个结果和一类类事实密切相关的完整过程,并思考和探索这个过程。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就是一些有趣的探索”,实际上展现给学生的科学作为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种鲜活的、动态的自然、社会如何运动的行为的过程。这就绝不是应试教育的那种僵化、静止的知识传授。

  质教育过程,是情境的、愉快的、过程性的,淡化结果,给学生留有讨论的空间和思考的时间,激发、培养学生关注这个过程的浓厚兴趣和足够的好奇心,让学生去发现造成某一结果的过程这个现实。这样的素质教育所要做的`,无论是怎样的内容组合,都紧紧抓住过程。如

  思想素质教育让学生弄明白究竟怎样做人,身心素质让学生学会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学生有能力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综合文化底蕴,这样,知识才能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由知识上升为能力和素质,在学生身上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有潜力、有能力、有素质靠自己的力量长大和生存,谋求发展和有利于社会。启功先生“一”中一事

  (把苦难看成人生的一段过程)

  启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文物鉴赏家、文献学家、教育家。启老已年过九旬,但精神依然矍铄,言谈之间充满乐观豁达的精神。他回忆起自己50多岁时处于劳改之中,妻子亡故,生活极度艰难,自己为自己做了一则墓志铭。但是尽管当时心境苍凉,墓志铭里却还是充满幽默。

  启功先生的学生曾向外界提及启功先生“一”时候扫厕所的事。那时很多文艺工作者和他一起被劳动改造。大部分人都是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启功先生却依然乐观。有一次启功先生和另一个先生打扫公共厕所,启功先生一边打扫一边谈论起扫厕所的方法诀窍来,另一个先生深深叹服启功先生做任何事情都乐在其中的精神。

  扫厕所而从中总结经验,这真是懂得重视过程的典型啊。

  中医治病的过程需要明朗化

  (过程很重要)

  中医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之一。但是与西医相比,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还是太小了。究其不能被广泛接受的原因,就是因为过程太晦涩。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因此西医在技术层面上的问题通过科普宣传和患者的自身感受,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本来治病是应该注重结果的,但关系到自身的生命安危时,人们也就多投入了几分精力,不但要看结果,还要看过程。这一看过程,西医就明显地占有了优势。检测手段,复杂仪器让患者感到满足——现代科学技术在支撑着他;高烧不退,频繁换药他心里都觉得踏实。因为他明白高烧是由病毒和细菌引起的,而不同的药是针对不同的菌群,细菌也具有耐药性,新药会杀灭耐药菌群,病毒还会变异,等等,不一而足。

  看中医治病的过程就非常的难,难以科普宣传,难以让外行明了。而且简单的诊病手段也让患者感到忐忑不安。你能让一个接受过现代科技教育的人接受阴阳五行吗?你能让一个普通患者明白脉象的浮滑沉涩?我曾在医院里听一患者问医生:中医怎样消炎?医生回答:中医没有这个概念,比较相近的是清热。医生的回答应该说也没有错,可这样的解释患者是难以接受的。

  所以,在向世界推广的过程中,我们的中医应该有一些调整,让过程变得明朗一些,便于理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