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繁星中文网!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名言

宋代钱乙有一句名言

2022-01-20 06:47繁星中文网

宋代钱乙有一句名言

《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一方技》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钱乙字仲阳,父颖善医,然嗜酒喜游,东之海上不反。乙方三岁,母前死,姑嫁吕氏,哀而收养之,长诲之医,乃告以家世。即泣,请往迹寻,凡八九反。积数岁,遂迎父以归,时已三十年矣。其事吕如事父,吕没无嗣,为收葬行服。

  乙始以《颅囟方》著名,授翰林医学。皇子病瘈疭①,乙进黄土汤而愈。神宗召问黄土所以愈疾状,对曰:“以土胜水,水得其平,则风自止。”帝悦,擢太医丞。广亲宗子病,诊之曰:“此可毋药而愈。”其幼在傍,指之曰:“是且暴疾惊人,后三日过午,可无恙。”其家恚,不答。明日,幼果发痫②甚急,召乙治之,三日愈。

  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后甚,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入藏者死,吾其已夫。”既而曰:“吾能移之使在末。”因自制药,日夜饮之。左手足忽挛不能用,喜曰:“可矣!”以病免归,不复出。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末年挛痹浸剧,知不可为,召亲戚诀别,易衣待尽,遂卒,年八十二。

  王克明字彦昭,绍兴、乾道间名医也。初生时,母乏乳,饵以粥,遂得脾胃疾,长益甚,医以为不可治。克明自读《难经》、《素问》以求其法,刻意处药,其病乃愈。始以术行江、淮,入苏、湖,针灸尤精。诊脉有难疗者,必沉思得其要,然后予之药。病虽数证,或用一药以除其本,本除而余病自去。亦有不予药者,期以某日自安。有以为非药之过,过在某事,当随其事治之。言无不验。张子盖救海州,战士大疫,克明时在军中,全活者几万人。子盖上其功,克明力辞之。

  克明颇知书,好侠尚义,常数千里赴人之急。初试礼部中选,累任医官。王炎宣抚四川,辟克明,不就。炎怒,劾克明避事,坐贬秩。后迁至翰林医痊局,赐金紫。绍兴五年卒,年六十七。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一?方技》,有删改)

  【注】①瘈疭(chì zòng):痉挛, 抽风。②痫:癫痫,羊角风。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B.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C.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D.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服:指穿孝服居丧。人死后其亲属必须要穿特制的丧服守孝三年,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

  B.太医丞:是古代医官名。宋史记载,熙宁九年,于太常寺下设置太医局,管理医学行政和医学教育,太医丞是其中的署官。

  C.《难经》、《素问》:《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用来解释人 体生理、病理现象和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难经》则解释了《黄帝内经》的医学医理,有不少独到见解。

  D.金紫:唐制,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若官员品级不够而皇帝特赐,准许服紫,称赐紫。赐紫同时赐金鱼袋,合称赐金紫。宋代沿用唐制。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钱乙非常孝顺、敬老。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出去寻找父亲,找了很多年,终于找到。他由姑父抚养长大,对待姑父如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

  B.钱乙医术高超,甚至可以预判病症。他给皇子治病,给他喝黄土汤就治好了。他判断广亲的小儿子会在一天之后发病,后来果然如他所说的那样。

  C.王克明自学成才,治疗方法多样。他摸索医方治好了自己的脾胃病,认为有的病应用药治疗,有的病可以自愈,有的则需要先把引发疾病的事情处理好。

  D.王克明医德高尚,有侠义之风。张子盖的部队中瘟疫流行,他赶赴军中,治愈了几万人。他又常常奔波几千里,为他人治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后甚,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入藏者死,吾其已夫。”(5分)

  (2)王炎宣抚四川,辟克明,不就。炎怒,劾克明避事,坐贬秩。(5分)

  参考答案

  4.B

  5.A(守孝期按照亲属关系的远近有长有短,不是必须三年。)

  6.B(钱乙判断广亲的小儿子将突然发病,但没有说明具体时间。)

  7.(1)钱乙本来就有身体瘦弱的毛病,常常用心治疗自己,后来病重,他叹道:“这就是所说的浑身麻木疼痛的病。进入内脏者死,我大概要完了吧。”(“羸”、“甚”、“藏”、“其”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王炎做四川宣抚史,征召王克明为手下,王克明没有去。王炎很生气,弹劾王克明躲避公事,王克明被判罪贬职。(“辟”、“不就”、“坐”各1分,句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钱乙字仲阳,他父亲钱颖善长医术,却嗜酒而喜欢出游,往东到海上去就没有回来。钱乙才三岁,母亲早死,他姑姑嫁给吕氏,吕氏怜悯并收养了他,长大以后,就教导他学医,并告诉他的家世。钱乙哭过之后,请求去寻找父亲,一共寻找了八九趟,很多年后,终于找回父亲,此时他已三十岁了。他侍奉吕氏如同父亲,吕氏死后没有后代,他就给吕氏收殓埋葬,穿孝衣守丧。

  钱乙最初是因《颅囟方》著名,授给他翰林医学的官职。皇子患惊风病,钱乙给他喝黄土汤而治好了他的病。神宗召见他询问黄土汤治病的情形,他回答:“因为土能克水,水平稳了,那么惊风自然就停止。”神宗高兴,提升他为太医丞。广亲的长子患病,钱乙诊他的病说:“这种病可以不用吃药而痊愈。”广亲的小儿子在旁边,钱乙指着他说:“这孩子将突然患病,使人惊恐,过了三天的午后,可无忧。”广亲家的人很生气,不答话。第二天,广亲的小儿子果然突发羊角风,十分危急,请钱乙给他诊治,三天就病愈。

  钱乙本来就有身体瘦弱的毛病,常常用心治疗自己,后来病重,他叹道:“这就是所说的浑身麻木疼痛的病。进入内脏者死,我大概要完了吧。”随后又说:“我能把病痛移到四肢末端。”于是,就自己制药,日夜喝它。左手、左脚突然蜷曲不能活动,他高兴地说:“可以啦!”他因病辞职回家,不再出来为官。钱乙开药方,广博通达,有关医书无不阅读,不固执地死守古法。特别精通《本草》等书,辨别纠正它错误的地方。晚年时,痉挛麻痹的病症逐渐严重,他知道不能治疗,就召来亲戚诀别,换上衣服等待死亡,于是去世,终年八十二岁。

  王克明,字彦昭,是绍兴、乾道(皇帝年号)年间的名医。他刚出生时,母亲缺少奶汁,就喂他吃粥,他因此得了脾胃病,长大后更加严重,医生认为治不好了。王克明自学《难经》和《素问》,来寻找治疗办法,用心施用药物,他的病才好了。之后他开始用学来的医术在江淮地区行医,又到了苏州、湖州一带,尤其擅长针灸。他诊脉遇到难以治疗的病情,必定深思一番弄清病症的关键,之后再用药。(他认为)病即使表现出多种症状,有的可能只用一种药就可以去除病症根源,根源去除而其他的病症自然会随之消失;对有些病人则不给药,告诉病人到哪一天病就自动好了;有的病,他认为吃药治不好不是药的问题(不是吃药能治好的),而是病人某些(引发疾病的)事情没有处理好,将事情处理妥当,其病自愈。王克明所作的诊断之言无不一一验证。张子盖率军救援海州,部队中瘟疫流行。他赶赴军中,治好了几万人。张子盖准备向朝廷上表为其请功,王克明却 极力推辞。

  王克明学问非常好,为人好侠尚义,常奔波数千里为人治病。起初参加礼部考试,考中后,屡次担任医官。王炎做四川宣抚史,征召王克明为手下,王克明没有去。王炎很生气,弹劾王克明躲避公事,王克明被判罪贬职。后来改到翰林医痊局任职,皇帝赐予他紫衣和金鱼袋。绍兴五年去世,时年六十七岁。

《宋史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旦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里,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①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事讫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丞相,指秦桧。

  4.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错误的一项是( )

  A.守不能夺 夺:改变

  B.守汪藻馆之 馆:住在宾馆、客舍里

  C.盍祠祀之 盍:何不

  D.属登母死舟中 属:适逢

  5.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日/ 琥有请属/ 登谢却之/ 琥怒/ 谋中以危法/ 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 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 叱下/ 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B.它日/ 琥有请属/ 登谢却之/ 琥怒谋/ 中以危法/ 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 登呼至面数/ 琥声气俱厉叱下/ 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C.它日/ 琥有请/ 属登谢却之/ 琥怒/ 谋中以危法会/ 有诉琥侵贷学钱者/ 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D.它日/ 琥有请/ 属登谢却之/ 琥怒谋/ 中以危法会/ 有诉琥侵贷学钱者/ 登呼至面数/ 琥声气俱厉叱下/ 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B.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给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上司。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权贵,终致入狱。

  C.上任古县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可以改变社会秩序,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5分)

  (2)登归葬其母,事讫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5分)

  参考答案

  4.B 馆:使……住在宾馆、客舍里。

  5.A 加标点为: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6.C “秩”为“官阶,官吏的'品级等次”之义。

  7.(1)任期结束,士民乞求(他)留任没有如愿,相继馈赠钱币(达)五十万,不留姓名。(满秩,丐,获,各1分,满秩:任期满,丐:乞求,获:如愿。句意2分,共5分)

  (2)登归葬其母,事讫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5分)

  高登回去安葬其母,事情结束后来到监狱,而舜陟先因事下狱死了,冤情最终昭雪。(讫,以,卒,讫:结束,以:因为,卒:最终。句意2分,共5分)

  参考译文:

  高登,字炎先,漳浦人。幼年失去父亲,致力学习,拿法度约束自己。绍兴二年,在朝廷上接受皇帝询问,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回答,知无不言,没有什么顾忌回避的,主管部门厌恶他的正直,就授予他富川主簿一职,接着又任命他兼任贺州学事。州学过去有田舍,州里出台法令将其撤掉交由买马司经营,高登请求恢复过去的制度。太守说“买马、养士哪一个更急迫?”高登说:“买马固然紧急,然而学校是礼仪诞生的地方,一旦废弃,读书人与堂下卒有什么区别?”太守说:“你这是违抗长官!”高登说:“治理天下所依仗的标准,只有礼仪与法度罢了,既然两者都可以抛弃,还说什么!”太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最终听从了他。任期结束,士民乞求他留任没有如愿,就相约馈赠钱币五十万,不留姓名,告诉太守说:“高君贫困没有什么来养家,希望太守劝他全部接受。”高登想不接受它,未被允许,又无法归还,就请求把钱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

  被授予静江府古县县令,经过湖州,湖州太守汪藻安置他在宾馆里。汪藻想留他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坚决推辞。有人说:“这可以作为升官的阶梯。”。高登说:“只是我意下不想这样。”就出发了。广西驻军首领沈晦问高登如何治理县事,高登分条陈述的十余事告诉他。沈晦说:“这是古人的做法,今人奸诈,恐怕不可行。”回答说:“忠信可在蛮荒之地推行,说不能行,是诚心不到罢了。”豪民秦琥雄霸乡里,挟持官吏把柄,号称“秦大虫”,邑大夫以下都被他屈服。高登到达,他颇有改变,高登也喜其变好,增补他担任学职。一日,秦琥有私人请求,高登拒绝了他,秦琥心生怨愤,企图通过诬陷中伤高登。恰逢有人控告秦琥侵占州学钱财,高登喊秦琥来到,当面责备他,声气严厉,喝令他退下去,告诉郡中及主管部门按法律处置他,秦琥气忿而死,全郡的人都为此感到快意。

  驻军首领胡舜陟对高登说:“古县,是秦太师父亲过去治理过的地方,实际上太师就出生在这里,何不建祠祭祀他?”高登说:“秦桧做宰相不像样,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抓住秦琥一事,调荔浦丞康宁以代替高登,高登因母病离去。舜陟遂建起秦桧的祠堂并自己写了记,并且用专权杀人之罪来诬陷他,朝廷下诏押送高登到静江府监狱。舜陟派遣健卒逮捕高登,恰逢高登母亲死在舟中,高登把母亲草草葬在水边,航海回朝廷上书,请求纳官赎罪。故交中有担任右司一职的人,对他说:“丞相说曾经在太学认识你,如果你能见一见他,终身的大事就不必忧虑,上书是徒劳的。”高登说:“我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不久中书衙门上奏说按照惯例没有纳官赎罪的,仍旧押送高登回静江监狱。高登归葬其母,事情结束后来到监狱,而舜陟先因事下狱死了,冤情最终昭雪。

  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教授学生来维持生计,对家事全不介意,只是听说朝廷所行事有小过失,就皱眉不乐,有大过失就随之恸哭,临死,所说的话都是天下大计。其治学把慎独作为根本,有《东溪集》刊行于世。

《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一方技》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钱乙字仲阳,父颖善医,然嗜酒喜游,东之海上不反。乙方三岁,母前死,姑嫁吕氏,哀而收养之,长诲之医,乃告以家世。即泣,请往迹寻,凡八九反。积数岁,遂迎父以归,时已三十年矣。其事吕如事父,吕没无嗣,为收葬行服。

  乙始以《颅囟方》著名,授翰林医学。皇子病瘈疭①,乙进黄土汤而愈。神宗召问黄土所以愈疾状,对曰:“以土胜水,水得其平,则风自止。”帝悦,擢太医丞。广亲宗子病,诊之曰:“此可毋药而愈。”其幼在傍,指之曰:“是且暴疾惊人,后三日过午,可无恙。”其家恚,不答。明日,幼果发痫②甚急,召乙治之,三日愈。

  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后甚,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入藏者死,吾其已夫。”既而曰:“吾能移之使在末。”因自制药,日夜饮之。左手足忽挛不能用,喜曰:“可矣!”以病免归,不复出。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末年挛痹浸剧,知不可为,召亲戚诀别,易衣待尽,遂卒,年八十二。

  王克明字彦昭,绍兴、乾道间名医也。初生时,母乏乳,饵以粥,遂得脾胃疾,长益甚,医以为不可治。克明自读《难经》、《素问》以求其法,刻意处药,其病乃愈。始以术行江、淮,入苏、湖,针灸尤精。诊脉有难疗者,必沉思得其要,然后予之药。病虽数证,或用一药以除其本,本除而余病自去。亦有不予药者,期以某日自安。有以为非药之过,过在某事,当随其事治之。言无不验。张子盖救海州,战士大疫,克明时在军中,全活者几万人。子盖上其功,克明力辞之。

  克明颇知书,好侠尚义,常数千里赴人之急。初试礼部中选,累任医官。王炎宣抚四川,辟克明,不就。炎怒,劾克明避事,坐贬秩。后迁至翰林医痊局,赐金紫。绍兴五年卒,年六十七。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一方技》,有删改)

  【注】①瘈疭(chì

  zòng):痉挛,

  抽风。

  ②痫:癫痫,羊角风。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B.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C.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D.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服:指穿孝服居丧。人死后其亲属必须要穿特制的丧服守孝三年,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

  B.太医丞:是古代医官名。宋史记载,熙宁九年,于太常寺下设置太医局,管理医学行政和医学教育,太医丞是其中的署官。

  C.《难经》、《素问》:《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用来解释人

  体生理、病理现象和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难经》则解释了《黄帝内经》的医学医理,有不少独到见解。

  D.金紫:唐制,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若官员品级不够而皇帝特赐,准许服紫,称赐紫。赐紫同时赐金鱼袋,合称赐金紫。宋代沿用唐制。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钱乙非常孝顺、敬老。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出去寻找父亲,找了很多年,终于找到。他由姑父抚养长大,对待姑父如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

  B.钱乙医术高超,甚至可以预判病症。他给皇子治病,给他喝黄土汤就治好了。他判断广亲的小儿子会在一天之后发病,后来果然如他所说的那样。

  C.王克明自学成才,治疗方法多样。他摸索医方治好了自己的脾胃病,认为有的病应用药治疗,有的病可以自愈,有的则需要先把引发疾病的事情处理好。

  D.王克明医德高尚,有侠义之风。张子盖的部队中瘟疫流行,他赶赴军中,治愈了几万人。他又常常奔波几千里,为他人治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后甚,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入藏者死,吾其已夫。”(5分)

  (2)王炎宣抚四川,辟克明,不就。炎怒,劾克明避事,坐贬秩。(5分)

  参考答案

  4.B

  5.A(守孝期按照亲属关系的远近有长有短,不是必须三年。)

  6.B(钱乙判断广亲的小儿子将突然发病,但没有说明具体时间。)

  7.(1)钱乙本来就有身体瘦弱的毛病,常常用心治疗自己,后来病重,他叹道:“这就是所说的浑身麻木疼痛的病。进入内脏者死,我大概要完了吧。”(“羸”、“甚”、“藏”、“其”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王炎做四川宣抚史,征召王克明为手下,王克明没有去。王炎很生气,弹劾王克明躲避公事,王克明被判罪贬职。(“辟”、“不就”、“坐”各1分,句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钱乙字仲阳,他父亲钱颖善长医术,却嗜酒而喜欢出游,往东到海上去就没有回来。钱乙才三岁,母亲早死,他姑姑嫁给吕氏,吕氏怜悯并收养了他,长大以后,就教导他学医,并告诉他的家世。钱乙哭过之后,请求去寻找父亲,一共寻找了八九趟,很多年后,终于找回父亲,此时他已三十岁了。他侍奉吕氏如同父亲,吕氏死后没有后代,他就给吕氏收殓埋葬,穿孝衣守丧。

  钱乙最初是因《颅囟方》著名,授给他翰林医学的`官职。皇子患惊风病,钱乙给他喝黄土汤而治好了他的病。神宗召见他询问黄土汤治病的情形,他回答:“因为土能克水,水平稳了,那么惊风自然就停止。”神宗高兴,提升他为太医丞。广亲的长子患病,钱乙诊他的病说:“这种病可以不用吃药而痊愈。”广亲的小儿子在旁边,钱乙指着他说:“这孩子将突然患病,使人惊恐,过了三天的午后,可无忧。”广亲家的人很生气,不答话。第二天,广亲的小儿子果然突发羊角风,十分危急,请钱乙给他诊治,三天就病愈。

  钱乙本来就有身体瘦弱的毛病,常常用心治疗自己,后来病重,他叹道:“这就是所说的浑身麻木疼痛的病。进入内脏者死,我大概要完了吧。”随后又说:“我能把病痛移到四肢末端。”于是,就自己制药,日夜喝它。左手、左脚突然蜷曲不能活动,他高兴地说:“可以啦!”他因病辞职回家,不再出来为官。钱乙开药方,广博通达,有关医书无不阅读,不固执地死守古法。特别精通《本草》等书,辨别纠正它错误的地方。晚年时,痉挛麻痹的病症逐渐严重,他知道不能治疗,就召来亲戚诀别,换上衣服等待死亡,于是去世,终年八十二岁。

  王克明,字彦昭,是绍兴、乾道(皇帝年号)年间的名医。他刚出生时,母亲缺少奶汁,就喂他吃粥,他因此得了脾胃病,长大后更加严重,医生认为治不好了。王克明自学《难经》和《素问》,来寻找治疗办法,用心施用药物,他的病才好了。之后他开始用学来的医术在江淮地区行医,又到了苏州、湖州一带,尤其擅长针灸。他诊脉遇到难以治疗的病情,必定深思一番弄清病症的关键,之后再用药。(他认为)病即使表现出多种症状,有的可能只用一种药就可以去除病症根源,根源去除而其他的病症自然会随之消失;对有些病人则不给药,告诉病人到哪一天病就自动好了;有的病,他认为吃药治不好不是药的问题(不是吃药能治好的),而是病人某些(引发疾病的)事情没有处理好,将事情处理妥当,其病自愈。王克明所作的诊断之言无不一一验证。张子盖率军救援海州,部队中瘟疫流行。他赶赴军中,治好了几万人。张子盖准备向朝廷上表为其请功,王克明却 极力推辞。

  王克明学问非常好,为人好侠尚义,常奔波数千里为人治病。起初参加礼部考试,考中后,屡次担任医官。王炎做四川宣抚史,征召王克明为手下,王克明没有去。王炎很生气,弹劾王克明躲避公事,王克明被判罪贬职。后来改到翰林医痊局任职,皇帝赐予他紫衣和金鱼袋。绍兴五年去世,时年六十七岁。

宋史列传第八十二原文及译文解析

  周美,字之纯,灵州回乐人。少隶朔方军,以材武称。赵保吉陷灵州,美弃其族,间走归京师,天子召见,隶禁军。契丹犯边,真宗幸澶州,御城北门。美慷慨自陈,愿假数骑缚契丹将至阙下,帝壮之,常令宿卫。

  天圣初,德明部落寇平凉方渠,美以军侯戍边,与州将追战,破之于九井原、乌仑河,斩首甚众。累迁天武都虞侯。元昊反,陕西用兵,经略使夏竦荐其材,擢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夏人既破金明诸砦(zhài,同“寨”),美请于经略使范仲淹曰:“夏人新得志,其势必复来。金明当边冲,我之蔽也,今不亟完,将遂失之。”仲淹因属美复城如故。数日,贼果来,其众数万薄金明,阵于延安城北三十里。美领众二千力战,抵暮,援兵不至,乃徙军山北,多设疑兵。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引去。既而复出艾蒿砦,遂至郭北平,夜斗不解。美率众使人持一炬从间道上山,益张旗帜,四面大噪,贼惧走。获牛羊、橐驼、铠甲数千计,遂募兵筑万安城而还。敌复寇金明,美引兵由虞家堡并北山而下,敌即引却。迁文思使。徙知保定军。

  元昊大入,据承平砦。诸将会兵议攻讨,洛苑副使种世衡请赍三日粮直捣敌穴。美曰彼知吾来必设伏待我不如间道掩其不意世衡不听美独以兵西出芙蓉谷大破敌世衡等果无功

  自陕西用兵,诸将多不利,美前后十余战,平族帐三百,焚二十一,招种落内附者十一族,复城堡甚多。在军中所得禄赐,多分其部下,有余,悉飨劳之。及死,家无余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二》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明当边冲 冲:交通要道B.益张旗帜,四面大噪 张:举起

  C.仲淹因属美复城如故 属:归属 D.不如间道掩其不意 掩:袭击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募兵筑万安城而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今不亟完,将遂失之 吾从而师之

  C.美请于经略使范仲淹曰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D.美以军侯戌边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8.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周美“用兵谋略”的一组是

  ①赵保吉陷灵州,美弃其族,间走归京师 ②累迁天武都虞侯

  ③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引去④益张旗帜,四面大噪

  ⑤美独以兵西出芙蓉谷 ⑥美前后十余战,平族帐三百,焚二十一,招种落内附者十一族,复城堡甚多

  A.③④⑤B.①④⑥ C.②⑤⑥D.③④⑥

  9.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美忠于大宋朝廷,勇气过人,在赵保吉攻陷灵州后,毅然离别故土亲人,秘密投奔京师,后在契丹犯边、真宗驾临澶州时,慷慨自陈,要求亲捉敌将,这些都很受真宗赏识。

  B.周美行伍出身,在军旅生涯中,由军士升到统兵将领,所得俸禄赏赐常常分给下属。如果有余,总拿来犒劳大家,从不谋私。

  C.周美指挥打仗,善用智谋,常常对敌出其不意,金明地区的两仗、芙蓉谷的一仗,充分表现出他的军事才能。

  D.自元昊反宋、陕西用兵以来,诸将多不利,而周美前后十余战皆获胜,还使十一个部族归附朝廷。

  10.断句与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句子断句(4分)

  美曰彼知吾来必设伏待我不如间道掩其不意世衡不听美独以兵西出芙蓉谷大破敌世衡等果无功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间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美慷慨自陈,愿假数骑缚契丹将至阙下,帝壮之,常令宿卫。(4分)

  (2) 数日,贼果来,其众数万薄金明,阵于延安城北三十里。(4分)

  参考答案

  6.C.(属:通“嘱”, 嘱咐)

  7.B.(B.两个“之”都是指代第三人称,它(们),他(们);A.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递进; C.于:介词,向/介词,在;D.以:介词,凭……身份/介词,把)

  8.A.(①句表现周美的态度和勇气,非“用兵谋略”; ②句表现周美的官职;⑥句表现周美的战功)

  9.C.(周美在金明地区共打了三仗,第一仗是在延安城北三十里,第二仗是在郭北平,第三仗是在虞家堡并北山而下)

  10.(1)美曰/彼知吾来/必设伏待我/不如间道掩其不意/世衡不听/美独以兵西出芙蓉谷/大破敌/世衡等果无功(4分,每错漏2处扣1分,扣完为止)

  (2)周美情绪激昂,自我推荐,希望借助几匹战马把契丹将领抓到城门下,皇帝认为他很勇壮,常让他在宫禁中值宿警卫。(3分)

  (2)几天后,贼人果然来侵犯,敌军几万大军迫近金明,在延安城北三十里布阵。(3分)

  附参考译文:

  周美,字之纯,是灵州回乐人。小时候在北方军中服役,凭借才气与武功著称-。赵保吉攻陷灵州,周美抛弃他的家族,秘密逃到京城,皇帝召见他,让他在禁军服役。契丹侵犯边疆,真宗来到澶州,亲自登上城北门(以鼓舞士气)。周美情绪激昂,自我推荐,希望借助几匹战马把契丹将领抓到城门下,皇帝认为他很勇壮,常让他在宫禁中值宿警卫。

  天圣初年,德明部落侵犯平凉方渠,周美凭借军侯身份戍守边疆,与州将追击作战,在九井原、乌仑河打败敌军,杀敌很多。多次升迁做了天武都虞侯。元昊谋反,周美于陕西领兵,经略使夏竦引荐其材,破格提拔他为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夏人攻破金明诸寨以后,周美向经略使范仲淹请求说:“夏人刚刚得志,形势上一定会再次侵犯。金明正处在边界要冲的位置,是我方的'屏障,现在如果不赶快修缮,将最终失去它。”范仲淹于是嘱咐周美像原来那样修复城池。几天后,贼人果然来侵犯,敌军几万大军迫近金明,在延安城北三十里布阵。周美率领两千人马奋力作战,一直到黄昏时分,援兵仍然没来,周美于是领军到山北,多设疑兵。夏人远远望见,以为救兵到来,即刻领兵离去。周美不久又经过艾高寨,于是到达郭北平,天明战斗不止。周美率领众人派人持一火炬从小道上山,举起更多的旗帜,在四面呐喊,贼人因惧怕而逃跑。周美俘获几千牛羊、骆驼、铠甲,于是招募兵士修筑万安城而归。敌人再次侵犯金明,周美率领部队从虞家堡北山杀出,敌军即刻退却。周美迁为文思使,随后调任统领保定军

  元昊军大举侵犯,占据承平寨。各位将领集合军队商讨进攻的办法,洛苑副使种世衡请求带三日粮草去直捣敌穴。周美说:“敌人知道我军已来应战,一定设下理伏等待。不如从小道袭击他们没料想到的地方。”世衡不听。周美独自率领部队从西边出芙蓉谷,大破敌军。世衡等果然没有战功

  自陕西用兵以来,诸将大部分没打过胜仗,周美前后十余战,平定三百族帐,焚掉二十一帐,招降十一族,收复很多城堡。在军队中所得俸禄赏赐,大多分给他的部下,如果还有剩余,全部用来犒赏军士。到死时,家中没有任何剩余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