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繁星中文网!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名言

四书五经中的经典智慧名言

2023-08-04 02:01繁星中文网

四书五经中的经典智慧名言

关于四书五经的经典名言

  1、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译文:对于行善,没有别人和自己的区分,抛弃自己的不对,接受人家对的,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做好事。

  2、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译文:在上位的有什么爱好,在下面的人一定爱好得更加利害。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译文:天降的灾祸还可以躲避,自己造成的罪孽是无法逃脱的。

  6、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译文: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的共同原则。

  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译文:河畔芦苇白茫茫,夜来清露凝成霜。我所思念的那个人,正在河水的那一方。

  8、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译文:父子之间要亲爱,君臣之间要有礼义,夫妇之间要挚爱但还要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要有诚信之德。

  9、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译文: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感到高兴。

  10、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译文:我已决心离开你,去那理想新乐土。

  11、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译文:一天不见心上人,就好像隔了三秋长啊!

  1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译文: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中小洲上。纯洁美丽好姑娘,正是我心中的好对象。

  13、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译文:心中这样爱着他,为什么不大胆向他/她诉说?爱情的种子深埋心中,何时能忘,不受折磨?

  14、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译文:紧紧拉着你的手,愿意白头偕老。

  15、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译文:我爱人家,人家却不亲近我,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仁爱还不够吗? 我管理人家,人家却不受我的管理,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智慧和知识还不够吗?我有礼貌地对待别人,可是得不到相应的回答,那得反问自己,自己的`敬意还不够吗?

  16、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译文:他们产生在这个人群中,但远远超出了他们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们那一群。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人了。

  1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使我的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我节操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18、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快乐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人民忧愁为自己忧愁的人,人民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

  1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家必先有自己被攻打的原因,别人才攻打它。

四书五经名言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书五经名言,欢迎参考阅读!

  《大学》名言

  1、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大学》

  2、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大学》

  3、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腐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大学》

  4、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大学》

  5、君子有诸已尔后求诸人,无诸已尔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大学》

  6、善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大学》

  7、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大学》

  8、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大学》

  9、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

  10、古之欲明显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大学》

  11、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大学》

  12、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大学》

  13、大学之道,在明显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中庸》名言

  1、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

  2、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3、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大育。——《中庸》

  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5、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6、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中庸》

  7、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8、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9、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庸》

  10、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

  11、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

  12、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

  13、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论语》名言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8、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9、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

  1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1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4、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15、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

  16、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1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1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19、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

  2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

  21、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2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

  《孟子》名言

  1、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2、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

  4、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

  5、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6、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孟子》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8、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9、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孟子》

  10、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11、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

  12、同情他人的心,是仁的开端;羞恶的心,是义的开端;恭敬的'心,是礼的开端;辨别是非的心,是智的开端。——《孟子》

  13、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孟子》

  14、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15、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

  1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

  17、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

  18、食色,性也。——《孟子》

  19、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孟子》

  20、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孟子》

  21、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22、仁者荣,不仁者辱。——《孟子》

  23、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

  24、仁者无敌于天下。——《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诗经》名言

  1、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诗经》

  2、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诗经》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

  4、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

  5、不愧于人,不畏于天。——《诗经》

  6、维以不永伤,维以不永怀。——《诗经》

  7、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经》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

  9、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诗经》

  10、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诗经》

  11、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诗经》

  12、式微,式微,胡不归?——《诗经》

  13、子不思我,岂无他人?——《诗经》

  14、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

  15、知我如此,不如无生。——《诗经》

  16、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诗经》

  1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靡靡;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

  18、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诗经》

  1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

  20、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

  2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

  22、夜如何其?夜未央。——《诗经》

  23、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诗经》

  24、凤皇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诗经》

  25、北风其凉,雨雪其雾。惠而好我,携手同行。——《诗经》

  《尚书》名言

  1、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

  2、正德厚生,臻于至善。——《尚书》

  3、经邦有术,持之以理。——《尚书》

  4、天道酬勤,厚德载物。——《尚书》

  5、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尚书》

  6、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7、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尚书》

  8、任贤勿贰,去邪勿疑。——《尚书》

  9、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

  10、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尚书》

  11、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尚书》

  12、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13、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尚书》

  14、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尚书》

  15、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

  16、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

  17、宽而粟,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尚书》

  18、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尚书》

  19、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

  20、罔游于逸,罔淫于乐。——《尚书》

  《礼记》名言

  1、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礼记》

  2、瑕不掩瑜,瑜不掩瑕。——《礼记》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4、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礼记》

  5、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礼记》

  6、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礼记》

  7、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礼记》

  8、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礼记》

  9、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礼记》

  10、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

  1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12、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礼记》

  13、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

  1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15、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

  16、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礼记》

  1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18、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礼记》

  19、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20、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

  21、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

  《周易》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2、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3、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周易》

  4、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周易》

  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香如兰。——《周易》

  6、吉人之词寡,躁人之词多。——《周易》

  7、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乾坤。——《周易》

  8、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周易》

  9、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

  10、周者,周代也;易者,变易,简易,不易也。——《周易》

  1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12、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周易》

  1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周易》

  14、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周易》

  15、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周易》

  《春秋》名言

  1、吃一堑,长一智。——《春秋》

  2、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春秋》

  3、言忠者,行笃敬。——《春秋》

  4、一轨九洲,同风天下。——《春秋》

  5、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春秋》

  6、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春秋》

  7、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春秋》

  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合,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春秋》

  9、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春秋》

  10、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春秋》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春秋》

  12、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春秋》

  13、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春秋》

  14、至长反短,至短反长。——《春秋》

  15、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春秋》

  16、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春秋》

文学常识: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那么四书五经具体指的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文学常识:四书五经,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四书五经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焚书坑儒导致),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四书五经的出处

  出处:《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诗》、《书》《礼》、《易》、《春秋》也。”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四书五经》

  儒家的五种经典,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 136年)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

  一、《易》:又称《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时称“十翼”,是东周时人们所写的对于《易》经部分的解释。

  二、《书》:又称《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最初只泛称为《书》,其后分为夏、商、周书,以后才称为《尚书》,义谓上古之书。秦汉之际,《尚书》多亡,独秦博士济南伏生壁藏之书。汉初,伏生求得其书,存28篇,教授于齐鲁之间。这部《尚书》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此外,汉代还有《古文尚书》,据说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

  三、《诗》:又称《诗经》。汉初传授《诗》的有齐、鲁、韩三家,都立于学官。毛公亦传,未得立。后来,三家诗亡缺,毛诗独传,因此《诗》又称《毛诗》。《诗》今存305篇,各篇时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

  四、《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汉世所传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刘向《别录》本。《礼记》是西汉时人所编定的儒家关于礼的阐释,分为《小戴礼》和《大戴礼》两种,戴圣所编49篇并由郑玄作注的为《小戴礼》,戴德所编85篇称为《大戴礼》。还有一部《周官》记录周朝制度也包括在“三礼”的范畴。“三礼”之中,后世以《礼记》流传最广,故一般以之作为《五经》的代表。

  五、《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现存《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记242年间史事。虽然文句简短,但对当时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后人为其作注解,流传下来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合成“春秋三传”,其中以《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流传最广。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四书

  《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 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由于这些因素,使《四书》不仅成为了儒学的重要经典,而且也成了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成了直到近代全国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所以,有人把《四书》与西方的《圣经》相比,认为它是东方的“圣经”。事实上,无论就其流传的广泛,还是就其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铸造影响的深刻来看,这种比拟都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四书五经》文学常识

  关于四书五经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焚书坑儒导致),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四书五经的出处

  出处:《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诗》、《书》《礼》、《易》、《春秋》也。”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四书五经》

  儒家的五种经典,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 136年)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

  一、《易》:又称《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时称“十翼”,是东周时人们所写的对于《易》经部分的解释。

  二、《书》:又称《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最初只泛称为《书》,其后分为夏、商、周书,以后才称为《尚书》,义谓上古之书。秦汉之际,《尚书》多亡,独秦博士济南伏生壁藏之书。汉初,伏生求得其书,存28篇,教授于齐鲁之间。这部《尚书》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此外,汉代还有《古文尚书》,据说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

  三、《诗》:又称《诗经》。汉初传授《诗》的有齐、鲁、韩三家,都立于学官。毛公亦传,未得立。后来,三家诗亡缺,毛诗独传,因此《诗》又称《毛诗》。《诗》今存305篇,各篇时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

  四、《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汉世所传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刘向《别录》本。《礼记》是西汉时人所编定的儒家关于礼的阐释,分为《小戴礼》和《大戴礼》两种,戴圣所编49篇并由郑玄作注的为《小戴礼》,戴德所编85篇称为《大戴礼》。还有一部《周官》记录周朝制度也包括在“三礼”的范畴。“三礼”之中,后世以《礼记》流传最广,故一般以之作为《五经》的代表。

  五、《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现存《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记242年间史事。虽然文句简短,但对当时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后人为其作注解,流传下来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合成“春秋三传”,其中以《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流传最广。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四书

  《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 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由于这些因素,使《四书》不仅成为了儒学的重要经典,而且也成了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成了直到近代全国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所以,有人把《四书》与西方的《圣经》相比,认为它是东方的“圣经”。事实上,无论就其流传的广泛,还是就其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铸造影响的深刻来看,这种比拟都是一点也不为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