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繁星中文网!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名言

关于无想山的俗语或名言

2023-09-01 08:58繁星中文网

关于无想山的俗语或名言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翻译和赏析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周邦彦。其古诗全文如下: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前言】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正是周邦彦被贬时心中愤愤不平,而又求自我解脱的一首抒情之作。上阕系凭栏所见,有自然恬淡的初夏景致。“地卑”两句转写卑湿之地令人不适。“人静”三句又描画出一种风景宜人的境界。“凭栏久”句将自己的处境与被贬江州的白居易相比较。下阕写凭栏所想,写逐客之悲。以飘流的“社燕”自比,将为宦亦喻为寄人篱下,可见词人孤愤与凄凉心境。只好在酒里去寻求暂时超脱。此词表现了词人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矛盾,无论是寄情山水还是以酒麻醉,都不能使自己完全忘却现实。所以总是陷于沉郁顿挫之中。

  【注释】

  ①溧水:县名,今属江苏省南京市。

  ②风老莺雏:幼莺在暖风里长大了。

  ③午阴嘉树清圆:正午的时候,太阳光下的树影,又清晰,又圆正。

  ④卑:低。

  ⑤润:湿

  ⑥乌鸢: 即乌鸦。

  ⑦溅溅:流水声。

  ⑧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出自白居易《琵琶行》“黄芦苦竹绕宅生。”

  ⑨社燕:燕子当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走,故称社燕。

  ⑩瀚海:沙漠,指荒远之地。

  修椽:长椽子。句谓燕子营巢寄寓在房梁上。

  身外:身外事,指功名利禄。

  尊:同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急管繁弦:宋·晏殊《蝶恋花》词:“绣幕卷波香引穗,急管繁弦,共爱人间瑞。”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

  筵:竹席。

  枕簟:枕席。

  【翻译】

  风使春季的莺雏长大,夏雨让梅子变得肥美,正午茂密的树下圆形的阴凉笼罩的地面。地势低洼靠近山,衣服潮湿总费炉火烘干。人家寂静乌鸦无忧自乐翩翩,小桥外边,新涨的绿水湍流激溅。久久凭靠栏杆,遍地黄芦苦竹,竟仿佛我自己像遭贬的白居易泛舟九江边。

  年复一年。犹如春来秋去的社燕,飘飞流浪在大漠荒原,来寄居在长长的屋檐。且不去想那身外的功名业绩,还是怡心畅神,常坐酒樽前。我这疲倦、憔悴的江南游子,再不忍听激越、繁复的管弦。就在歌宴边,为我安上一个枕席,让我醉后可以随意安眠。

  【赏析】

  这首词较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个宦途并不得意的知识分子愁苦寂寞的心情。上片写江南初夏景色,将羁旅愁怀融入景中。下片抒发飘流之哀。此词整体哀怨却不激烈,沉郁顿挫中别饶情味,体现了清真词一贯的风格。

  一开头写春光已去,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这里化用杜牧“ 风蒲燕雏老(《赴京初入汴口》)及杜甫“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意。两句对仗工整,老字、肥字皆以形容词作动词用,极其生动。“午阴嘉树清圆 ”,则是用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日午树阴正”句意,“清圆”二字绘出绿树亭亭如盖的景象。以上三句写初夏景物,体物极为细微,并反映出作者随遇而安的心情,极力写景物的美好,无伤春之愁,有赏夏之喜。但接着就来一个转折:“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正象白居易贬官江州 ,在《琵琶行》里说的“住近湓江地低湿”,溧水也是地低湿 ,衣服潮润,炉香熏衣,需时良多,“费”字道出衣服之潮 ,一“费”字既具体又概括,形象袅袅,精炼异常,则地卑久雨的景象不言自明。作者在这里还是感到不很自在吧 。接下去又转写:此地比较安静,没有嘈杂的市声,连乌鸢也自得其乐。“人静”句据陈元龙注云:“杜甫诗‘人静乌鸢乐’。”今本杜集无此语。正因为空山人寂,所以才能领略乌鸢逍遥情态。“自”字极灵动传神,画出鸟儿之无拘无束,令人生羡,但也反映出自己的心情苦闷。周词《琐窗寒》云:“想东园桃李自春”,用“自”字同样有无穷韵味。“小桥”句仍写静境,水色澄清,水声溅溅,说明雨多,这又与上文“地卑”、“衣润”等相互关联。小桥外,溪不清澄,发出溅溅水声。似乎是一种悠然自得之感 。但紧接着又是一转:“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白居易既叹“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词人在久久凭栏眺望之余,也感到自己处在这“地卑山近”的溧水,与当年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环境相似 ,油然生出沦落天涯的感慨。由“凭栏久”一句,知道从开篇起所写景物都是词人登楼眺望所见。

  下片开头,换头“年年”,为句中韵。《乐府指迷》云:“词中多有句中韵,人多不晓,不惟读之可听,而歌时最要叶韵应拍,不可以为闲字而不押,又如《满庭芳》过处‘年年,如‘社燕’,‘年’字是韵,不可不察也。”三句自叹身世,曲折道来。以社燕自比。社燕在春社时飞来,到秋社时飞去,从海上飘流至此,在人家长椽上作巢寄身。瀚海,大海 。词人借海燕自喻,频年飘流宦海,暂在此溧水寄身 。既然如此,“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姑且不去考虑身外的事,包括个人的荣辱得失,还是长期亲近酒樽,借酒来浇愁吧。词人似乎要从苦闷中挣脱出去 。这里 ,点化了杜甫“莫思身外无穷事 ,且尽生前有限杯”(《绝句漫兴》)和杜牧的身外任尘土 ,尊前极欢娱(《张好好诗 》)。“憔悴江南倦客 ,不堪听急管繁弦 ”,又作一转 。在宦海中飘流已感疲倦而至憔悴的江南客,虽想撇开身外种种烦恼事,向酒宴中暂寻欢乐,如谢安所谓中年伤于哀东,正赖丝竹陶写 ,但宴席上的“急管繁弦”,怕更会引起感伤。杜甫《陪王使君》有“不须吹急管,衰老易悲伤 ”诗句 ,这里“不堪听”含有“易悲伤”的含意 。结处“歌筵畔,承上“急管繁弦”。“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则未听丝竹,先拟醉眠。他的醉,不是欢醉而有愁醉。丝竹不入愁之耳,唯酒可以忘忧。箫统《陶渊明传》:“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词语用此而情味自是不同。“容我”二字,措辞宛转,心事悲凉。结语写出了无可奈何、以醉遣愁的苦闷。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宋·周邦彦

  凤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释:

  ①溅溅:流水声。②化用了白居易被贬江州时所写《琵琶行》里的诗句,来表达诗人的心情③修椽:长椽子。燕子寄寓在房梁的长椽上。④身外:身外事,指功名利禄。

  1.“老”、“肥”两字用得好,请说说为什么。(3分)

  2.这首词上阕尾联用了哪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这两个字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用,使描写的景物鲜活生动,呼之欲出。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形态种种,时日漫漫,都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不留神就过了很久的时光。一个“肥”字写出了梅子在雨里的丰满形态,富有动态感。(答出词类活用得1分,对雏鸟和梅子的分析各占1分)

  2.白居易被贬九江的典故。表达了作者与白居易被贬时心中一样的愤愤不平,又想寻求自我解脱的感情。(答出典故得1分,情感占2分,意思对即可。)

  二:

  (1)首句中“凤老莺雏,雨肥梅子”描摹了初夏之境,请找出其中用得特别传神的两个字,并加以赏析。(3分)

  (2)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价此词:“但说得虽哀怨,却不激烈,沉郁顿挫中别饶蕴藉。”请结合本词下阕,说说你对这句评价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①“老”,春风和煦中,幼莺的羽翼渐渐长成。“肥”,夏雨的滋润下,梅子熟了,果实硕大,果肉鲜圆。②形容词作动词,鲜活生动,体物细微,赋予无想山中初夏之景动态与形态,春光虽去,作者却无伤春之愁,有赏夏之喜。

  (2)①下片开头,以社燕自比,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去,从海上飘流至此,人家长椽上作巢寄身,表现出漂流宦海,行踪不定。

  ②“且莫思”,姑且不去考虑身外的得失,个人的荣辱,还是长期亲近酒樽,借酒浇愁,词人似乎想从苦闷中挣脱。

  ③“不堪听”,宦海中飘流已感疲倦而至憔悴的江南客,虽想撇开身外种种烦恼事,向向酒宴中暂寻欢乐,但盛宴当前,丝竹纷陈,又令人徒增伤感。

  ④“容我”,措辞宛转,写出了无可奈何、惟有借醉遣愁。

  三:

  (1)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3分)

  (2)下阕词人抒发了哪些情感?请分点概括。(3分)

  参考答案

  1.上阕写通过描写春风和煦、幼莺翼长、梅子饱满、绿树葱茏、乌鸢自乐、绿波荡漾等景物(2分),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的初夏图景(1分)。

  2.表达了寄身他乡的苦闷(1分),政治上失意的愁苦(1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看淡功名利禄)(1分),想暂时逃避烦恼的情感。

  四:

  【注】①此词乃作者被外放任溧水县令期间在无想山消夏时所作。 ②溅溅:流水声。

  ③社燕:即燕子,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走。 ④尊,通“樽”,酒杯。

  ①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老莺雏”三句,写夏初风物,取景典型,饶有特点,给人成熟饱满之感。

  B.乌鸢乐、溪水喧,作者笔下的景物蕴含活力,呈现出清新、自然、美好之态。

  C.“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句有暂时抛开个人荣辱,向酒杯中找寻寄托的意味。

  D.“歌筵畔”三句,写在弦歌与美酒中意欲醉眠,表现出渴望归隐的决绝态度。

  ②下片引入“社燕”,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何妙处?(6分)

  ③用古代诗文原句填空。(4分)

  上片末尾,周邦彦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述境况。二人所处环境均为低湿之地:周邦彦是“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白居易则是“住近湓江地低湿, ”。二人仕途所遇也均有困顿之感:周邦彦是“憔悴江南倦客”,被外放为官;白居易则是“ ”,被贬为江州司马且困居九江。故周邦彦凭阑,大有二人同为苦命之人的感慨,这就应了白居易所说的“ , ”。两位诗人隔空交会,可谓宦海漂泊,古今同一。

  参考答案

  ①(3分)D(“渴望归隐的决绝态度”于诗无据)

  ②(6分) 手法:比喻(类比)(或托物寄情)。 妙处:将自己比作来往无定、寄人檐下的社燕,传达出长期宦海漂泊、无从把握自身命运的疲倦感,生动形象,又颇为含蓄。或:借社燕来往无定、寄人檐下等特点,寄托了自己对长期宦海漂泊、无从把握自身命运的疲倦生涯的感慨,形象恰切,又颇为含蓄。 评分标准:本题6分。手法2分;形象特点与作者心绪,各1分;妙处,2分。

  ③(4分)黄芦苦竹绕宅生 谪居卧病浔阳城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评分标准:每空1分。句中有错字、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上阕开篇用词新颖:“老”写出雏鸟在风雨中羽毛渐丰、历练成长的过程;“肥”写出了梅子因受到雨水滋润而圆润饱满的'形态,富有动感。

  B.“自乐”写出乌鸢在夏日宁静的山间无拘无束、自得其乐的情境,反衬出词人因公务劳顿无暇消遣而对乌鸢生出的羡慕之情。

  C.“新绿溅溅”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写,既描绘了溪水映衬碧树的绿意,又仿佛能够听到悦耳的潺潺流水声。

  D.“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写出词人希望在歌舞和美酒中暂时入眠,说明歌舞和美酒让词人身心愉悦,得到了放松。

  E.从“黄芦苦竹”“九江船”“急管繁弦”等词语可以看出词人以白居易自比。因为词人处在“地卑山近”的溧水,与当年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环境相似。

  2.下阕措辞婉转,情感曲折多变。请结合词句,对此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D [解析] B项,“因公务劳顿无暇消遣”表述错误;D项,词人借最后三句婉转地道出了自己心事悲凉,无可奈何,只好以醉遣愁的苦闷。

  2.作者先以“社燕”自比,“年年”写出多年宦海漂泊、无处寄身的愁苦;“且”字婉转地写出作者寻求暂时的解脱,借酒浇愁,忘记身外的功名利禄;“不堪听”又进一步写出江南游子听到管弦声所产生的伤感;最后“先”“容”又是权宜之计,姑且借醉卧而眠忘记眼前烦恼。作者处处想摆脱,处处又有愁绪,曲折地表达了无法排遣的愁苦之情。(按照情感层次给分)

  参考译文

  风使春季的莺雏长大,夏雨让梅子变得肥美,正午茂密的树下圆形的阴凉笼罩的地面。地势低洼靠近山,衣服潮湿总费炉火烘干。人家寂静乌鸦无忧自乐翩翩,小桥外边,新涨的绿水湍流激溅。久久凭靠栏杆,遍地黄芦苦竹,竟仿佛我自己像遭贬的白居易泛舟九江边。

  年复一年。犹如春来秋去的社燕,飘飞流浪在大漠荒原,来寄居在长长的屋檐。且不去想那身外的功名业绩,还是怡心畅神,常坐酒樽前。我这疲倦、憔悴的江南游子,再不忍听激越、繁复的管弦。就在歌宴边,为我安上一个枕席,让我醉后可以随意安眠。

  赏析:

  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周邦彦被贬任溧水县(今江苏溧水)县令,时年三十九岁,此词于游无想山时所作。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正是周邦彦被贬时心中愤愤不平,而又求自我解脱的一首抒情之作。上阕系凭栏所见,有自然恬淡的初夏景致。“地卑”两句转写卑湿之地令人不适。“人静”三句又描画出一种风景宜人的境界。“凭栏久”将自己的处境与被贬江州的白居易相比较。下阕写凭栏所想,写逐客之悲。以飘流的“社燕”自比,将为宦亦喻为寄人篱下,可见词人孤愤与凄凉心境。只好在酒里去寻求暂时超脱。此词表现了词人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矛盾,无论是寄情山水还是以酒麻醉,都不能使自己完全忘却现实。所以总是陷于沉郁顿挫之中。

  这首词较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个宦途并不得意的知识分子愁苦寂寞的心情。上片写江南初夏景色,将羁旅愁怀融入景中。下片抒发飘流之哀。此词整体哀怨却不激烈,沉郁顿挫中别饶情味,体现了清真词一贯的风格。

  一开头写春光已去,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这里化用杜牧“ 风蒲燕雏老(《赴京初入汴口》)及杜甫“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意。两句对仗工整,老字、肥字皆以形容词作动词用,极其生动。“午阴嘉树清圆 ”,则是用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日午树阴正”句意,“清圆”二字绘出绿树亭亭如盖的景象。以上三句写初夏景物,体物极为细微,并反映出作者随遇而安的心情,极力写景物的美好,无伤春之愁,有赏夏之喜。但接着就来一个转折:“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正象白居易贬官江州 ,在《琵琶行》里说的“住近湓江地低湿”,溧水也是地低湿 ,衣服潮润,炉香熏衣,需时良多,“费”字道出衣服之潮 ,一“费”字既具体又概括,形象袅袅,精炼异常,则地卑久雨的景象不言自明。作者在这里还是感到不很自在吧 。接下去又转写:此地比较安静,没有嘈杂的市声,连乌鸢也自得其乐。“人静”句据陈元龙注云:“杜甫诗‘人静乌鸢乐’。”今本杜集无此语。正因为空山人寂,所以才能领略乌鸢逍遥情态。“自”字极灵动传神,画出鸟儿之无拘无束,令人生羡,但也反映出自己的心情苦闷。周词《琐窗寒》云:“想东园桃李自春”,用“自”字同样有无穷韵味。“小桥”句仍写静境,水色澄清,水声溅溅,说明雨多,这又与上文“地卑”、“衣润”等相互关联。小桥外,溪不清澄,发出溅溅水声。似乎是一种悠然自得之感 。但紧接着又是一转:“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白居易既叹“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词人在久久凭栏眺望之余,也感到自己处在这“地卑山近”的溧水,与当年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环境相似 ,油然生出沦落天涯的感慨。由“凭栏久”一句,知道从开篇起所写景物都是词人登楼眺望所见。

  下片开头,换头“年年”,为句中韵。《乐府指迷》云:“词中多有句中韵,人多不晓,不惟读之可听,而歌时最要叶韵应拍,不可以为闲字而不押,又如《满庭芳》过处‘年年,如‘社燕’,‘年’字是韵,不可不察也。”三句自叹身世,曲折道来。以社燕自比。社燕在春社时飞来,到秋社时飞去,从海上飘流至此,在人家长椽上作巢寄身。瀚海,大海 。词人借海燕自喻,频年飘流宦海,暂在此溧水寄身 。既然如此,“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姑且不去考虑身外的事,包括个人的荣辱得失,还是长期亲近酒樽,借酒来浇愁吧。词人似乎要从苦闷中挣脱出去 。这里 ,点化了杜甫“莫思身外无穷事 ,且尽生前有限杯”(《绝句漫兴》)和杜牧的身外任尘土 ,尊前极欢娱(《张好好诗 》)。“憔悴江南倦客 ,不堪听急管繁弦 ”,又作一转 。在宦海中飘流已感疲倦而至憔悴的江南客,虽想撇开身外种种烦恼事,向酒宴中暂寻欢乐,如谢安所谓中年伤于哀东,正赖丝竹陶写 ,但宴席上的“急管繁弦”,怕更会引起感伤。杜甫《陪王使君》有“不须吹急管,衰老易悲伤 ”诗句 ,这里“不堪听”含有“易悲伤”的含意 。结处“歌筵畔,承上“急管繁弦”。“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则未听丝竹,先拟醉眠。他的醉,不是欢醉而有愁醉。丝竹不入愁之耳,唯酒可以忘忧。箫统《陶渊明传》:“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词语用此而情味自是不同。“容我”二字,措辞宛转,心事悲凉。结语写出了无可奈何、以醉遣愁的苦闷。

张镃《满庭芳.促织儿》阅读答案和翻译赏析

  月洗高梧,露淳幽草,宝钗楼③外秋深。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沈。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

  注:①这首词是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张镃与姜夔在友人张达可家会饮时,听到屋壁间蟋蟀声,两人同时写来交给歌者演唱的。②张镃:字功甫,原字时可。淳熙十四年(1187)自直秘阁、临安通判称疾去职,在家闲居,常有孤寂之叹。③宝钗楼:唐宋时咸阳酒楼名。

  1.通读全词,简要概括作者的思路。(5分)

  2.“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伴孤吟”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6分)

  参考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涛歌的结构,能力层级为D级。先整体理解运首词,指出土下阕各写的内容,最后加以概括综合即可。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前五句刻画环境,后五句叙述静听蛩唱以及由此引起的联想。(2分)下阕转写人事与蟋蟀对应关系,一气呵成,从蟋蟀而人,由“儿时”而老大触动悲怀满腹。(2分)整萄词采用明线结构,线索明晰,结构平实。(1分)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要结合注释中作者写这酋词的背景.表达技巧的鉴赏要着重于对比手法的分析。

  答案:这三句话表达出作者离职后赋闲在家的孤独寂寞之感。(2分)溺中今昔相较,感慨深远,作者拿今日的寂寞凄苫与儿时的欢乐情趣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正是这种欲扬还抑、欲展还收、欲说还体的表现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渎来令人倍感酸楚。(2分)

  译文

  月光清澈如水,沐浴着高高的梧桐林。夜露润湿幽暗的秋草,宝钗楼外秋意正深。青苔沿着墙根伸展,忽见一个萤火虫坠下墙阴。静静地听着蟋蟀的叫声,断断续续,声声凄凉。它并不是为了寻求伴侣,而是殷勤地督促妇女织布做衣,可谓费尽了苦心。

  曾记得孩提时,小伙伴相互招呼着,提着灯笼四处搜寻蟋蟀。端水灌进蟋蟀的洞穴里,又放轻脚步仔细听着,追寻逃跑蟋蟀的声音。任凭月光花影铺了满身,独自一个人也要追踪。将逮到的蟋蟀兴致勃勃地带到精美的厅堂参加戏斗,与他人的蟋蟀决一雌雄,亭台般的小笼小巧而涂金色。而今不必再度提起幼年趣事,雅兴已经没了。蟋蟀正在我的床下发出低吟,在寒冷的夜里陪伴着我这孤独的人哀叹悲吟。

  作者

  张鎡(1153—?)字功甫(功父),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居临安,卜居南湖。

  赏析:

  《满庭芳·促织儿》是南宋张镃所作的一首词。词上阕前五句刻画环境,后五句叙述静听蛩唱以及由此引起的联想。下阕转写人事与蟋蟀的对应关系。一气呵成,从蟋蟀而人,由“儿时”而老大,触动悲怀满腹。

  咏物词主要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把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志向选择寄寓在所咏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体,而且要使词人的主观情志与听咏的客观物象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张鎡这首词就达到了这一境界。

  上阕写听到蟋蟀声的感受。

  “月洗”五句,蟋蟀声发出的地方。词人首先刻画庭院秋夜的幽美环境。夜空澄明,高大的梧桐沐浴在月光之中。“洗”字传出秋月明净之美用字传神。

  《诗·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毛《传》:“漙漙然盛多也。”“漙”字传出露水凝聚之美。宝钗楼,本是咸阳古迹,邵博曾饯客于楼上,歌李白《忆秦娥》词(《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这里借指杭州张达可家的楼台。张鎡字功甫(功父),旧字时可,祖籍西秦,张达可当是他的兄弟辈,所以信手拈来,寄寓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秋深,点出时令,在一个美好的月皎露漙的秋夜,墙下的苔藓顺着墙脚铺去。“沿”字化静态为动态,用字极生动巧妙。突然一点萤火,飘坠墙根,这就是蟋蟀发出声音的地方。许昂霄《词综偶评》云:“萤火句陪衬。”所谓陪衬,用视觉里的萤火衬托出听觉里的蟋蟀鸣声,用萤火坠落的无关情节,衬托出蟋蟀鸣声的中心题材。看萤火,听蟋蟀,富有生活情趣,而这种生活情趣是从闲适的生活中领略到的`。《武林旧事》卷十录载了张鎡自己记叙的一年十二月燕游次序,题名《张约斋赏心乐事》,自序云:“余扫轨林扃,不知衰老,节物迁变,花鸟泉石,领会无余。每适意时,相羊小园,殆觉风景与人为一。”由于长期过着优游舒适生活的王孙,张鎡对这种情趣有很深的体会。

  “静听”五句写蟋蟀的鸣声和听者的感受。“断续”、“微韵”是蟋蟀鸣声的特点,“转”则有音调抑扬顿挫之致。“寒”与“凄咽悲沉”是词人听来的主观感受。“争求侣”与“殷勤劝织”,是词人对蟋蟀鸣声的理解和想象:蟋蟀鸣,一是为了求侣,二是为了促织。《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九引陆机《毛诗疏义》谓蟋蟀:“幽州人谓之促织,督促之言也。里语曰:趣织(即促织)鸣,懒妇惊。”破,尽也,煞也,与杨万里《题朝英进斋》诗“用破半生心”的破字用法相同,犹言促尽、促煞用词精当。蟋蟀的鸣声伴随和推动着织女纺织到晓。

  下阕追忆儿时捕蟋蟀、斗蟋蟀的情趣,反衬今日的孤独悲苦情怀,充满不胜今昔之感。“儿时”五句,写捕蟋蟀,最为后代词人所激赏。“呼灯”二句,刻画入微。“任满身”二句,尤为工细。贺裳《皱水轩词筌》评论说:“形容处,心细入丝发。”它将儿童的天真活泼以及带着稚气的小心和淘气,纯用白描语言,细细写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周密称之为“咏物之入神者”(《历代诗余·词话》引)。“携向”二句,写斗蟋蟀。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每秋时,宫中妃妾皆以小金笼闭蟋蟀,置枕函畔,夜听其声。民间争效之。”从捕蟋蟀写到斗蟋蟀,补足当时情事,笔势连贯,一气呵成,为下面的感慨蓄势。

  “今休说”三句,今昔相较,感慨深远。《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杜甫《促织》诗:“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今日的寂寞凄苦与儿时的欢乐情趣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比的刺激下,正是欲扬还抑,欲展还收,欲说还休啊。张鎡于淳熙十四年(1187)自直秘阁、临安通判称疾去职,在家闲居,“畅怀林泉”,“安恬嗜静”(见《武林旧事》卷十所载《约斋桂隐百咏自序》),不免有孤寂之叹,所以末句也非浮泛之语。

  这首词采用明线结构,所以线索明晰,结构平实,虽运用了几个典故,但并不晦涩难懂。

满庭芳晓色云开翻译赏析

  《满庭芳·晓色云开》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秦观。其古诗全文如下: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渐酒空金榷,花困蓬瀛。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前言】

  《满庭芳·晓色云开》当是北宋秦观在扬州追忆汴京旧游而作。上片写人,先写良辰美景:雨过天晴,燕子轻飞,红花盛开,风舞榆钱,一片生机盎然。在这明媚春光的映照中,有人正在朱门中抚奏秦筝。歇拍一笔画出一个端庄高雅,轻盈美貌的女子形象。下片继续迫忆,写春日里二人共同行乐的情趣。“渐酒”之后笔锋暗转,表明时过境迁,往事已成旧梦。结尾凭栏远眺,只见暮中薄雾,落日余辉,更加黯然神伤。

  【注释】

  ①晓色:拂晓时的天色。

  ②芳榭:华丽的水边楼台。

  ③蹴(cù):踢。红英:此指飘落的花瓣。

  ④榆钱:春天时榆树初生的榆荚,形状似铜钱而小,甜嫩可食,俗称榆钱。

  ⑤绿水桥平:春水涨满了小河,与小河平齐。

  ⑥秦筝:古代秦地所造的一种弦乐器,形似瑟,十三弦。

  ⑦珠钿翠盖:形容装饰华丽的车子。珠钿,指车上装饰有珠宝和嵌金。翠盖,指车盖上缀有翠羽。

  ⑧玉辔红缨:形容马匹装扮华贵。玉辔,用玉装饰的马缰绳。红缨,红色穗子。

  ⑨金榷(què):金制的饮酒器。

  ⑩花困蓬瀛:花指美人。蓬瀛,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瀛州。此指饮酒之地。

  【翻译】

  拂晓的曙色中云雾散净,好春光随人意兴,骤雨才过天色转晴。古老的亭台,芳美的水榭,飞燕穿花踩落了片片红英。榆钱儿像是舞得困乏,自然地缓缓飘零,秋千摇荡的院墙外,漫涨的绿水与桥平。融融的春风里杨柳垂荫朱门掩映,传出低低弹奏小秦筝的乐声。

  回忆起往日多情人,邀游行乐的胜景。她乘着翠羽伞盖的香车,珠玉头饰簪发顶,我骑着缰绳精美的骏马,装饰了几缕红缨。金杯里美酒渐空,如花美人厌倦了蓬瀛仙境。豆蔻年华的青春少女呵,往日同我有多少别恨离情,十年间浑然大梦,屈指算令人堪惊。凭倚着栏杆久久眺望,但见烟雾稀疏,落日昏蒙,寂寞地沉入了扬州城。

  【赏析】

  秦观善于以长调抒写柔情。这首词记芜城春游感怀,写来细腻自然,悠悠情长,语尽而意不尽。此词的`情调是由愉悦转为忧郁,色调从明快渐趋暗淡,词人的心情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换而在起着变化,却又写得那样宛转含蓄,不易琢磨,只好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了,“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词的上阕写明媚春光。“晓色云开”三句,奠定了春日清晨的明朗基调。雨过天晴,晓云初霁,春光如此美好,令人欣欣然以为春天是多么地随人心意。接下去春日明丽景象,从游赏于春色中的人眼中一一展现,如电影之特写镜头联翩而来:本来苍凉的古时台榭,在这姹紫嫣红时节,也显得春意盎然,似乎散发着无限的生机;飞燕自由地上下翻飞,不时地碰触到柔嫩的花瓣;串串榆钱愉快地随风飘舞,似乎直到舞蹈困倦了才从树上飘落下来;秋千高荡,但见外面绿波荡漾,几与桥面相平。此处写景,颇见功力。以苍凉古台写春,更见春色之明媚;飞燕、榆钱不但是组成春色的一道风景,更是与人一样为春沉醉的精灵。他们或不时碰碰花瓣,或在风中舞蹈,既见此物形态,更见万物心情之明朗;而写秋千则暗示出荡秋千之人,暗转人庭院、花园中的春色和春色映照下的佳人。“东风里”三句,由写景过渡到写人,却写得极有韵致。朱门之内,绿柳掩映下,红妆少女弹奏着秦筝,秦声悠扬,令朱门外的人心动神驰,想象联翩。

  下阕写昔日行乐与当前寂寥寡欢之情。“多情”四句承接上阕写游乐场景。作者用极为简练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春游之乐。华贵的马车,华美的马匹,只从游乐时所用舟车的不凡,就已经令人想见其冶游盛况了。古时出游,女子多乘车,而男子多骑马。典型的代步工具的渲染,让人想象男女同行远游之乐。“渐酒空”句,将许多行乐场面省略,而从行乐之结果来写冶游时间之长和游乐之尽兴。“豆蔻”三句,急转直下,点出以上所写盛况美景,都是前尘旧梦。而如此丰富的内容,用杜牧诗意表现,用典贴切,辞约义丰。“堪惊”两字,黯然神伤,用在此处,有千斤之重。结末三句,转写面前萧瑟景色与忆旧者怅惘之情。凭栏久立,抚今追昔,十年人世遭际令人感叹无已。而眼前只见淡淡的落日,疏疏落落的烟雾,如此凄凉景物,与人物悲苦心情合二为一。随着夕阳西下,伤感的人与夕阳一样孤独落寞。

  全词结构精巧,形容巧妙,语言精练生动。景随情变,情景交融,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从结构上分析,这首词有三条结索交织构成。第一条是时间线索,以清晨雨过天晴开始,到黄昏的疏烟淡日结束,中间于描写景物之中点出酒空花困的午时情怀。第二条是游历所经的线索,从古台到横桥,从朱门到芜城凭栏,将一日游赏展现出来。第三条是情感线索,从清晨出发时的逸兴满怀,到中午时分的意阑无绪,再到日暮时分独下芜城的寂寞无聊,将词人游赏因所见所闻而产生的情绪变化展现出来。虽然进行艺术分析时,可以清理出这么许多条线索来,但是,由于词人熔裁得体,使三条线索浑然融为一体,不仅没有造成滞碍之嫌,反而使词风更趋婉约,词情也更有风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