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繁星中文网!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名言

南怀谨名言警句百度汉语

2022-09-02 07:38繁星中文网

南怀谨名言警句百度汉语

孔子诗词原文及解读

  【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着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译文】

  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指他有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是指他有兄长。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于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

  【读解】

  这一章书的意思,是说明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动天地神明。中国古代哲学,即是天人合一,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人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说有感即有应。以证明孝悌之道无所不通的意思。故列于十六章。

  孔子:“上古的圣明之君,父天母地。所以对于天地父母,是同样的看待。如事父孝,那就是效法天的光明。事母孝,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推孝为悌,宗族长幼,都顺于礼,故上下的大小官员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治。照这样的一切顺序,人道已尽到好处了,人君如能效法天明,那天时自顺,效法地察,那地道自审,这样以来,神明自然就会彰显护佑。”

  所以说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但是还有比他更高的,这就是说:还有父亲的缘故。天子是全民的领袖,谁能先于他呢?但是还有比他更先的,这就是说:还有兄长的缘故。照这样的关系看来,天子不但不自以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自以为先,还要先其兄。由是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后代。必能推其爱敬之心,以礼对待。并追及其祖先,设立宗庙祭祀,以致其爱敬之诚,这是孝的推广,不忘亲族之意,对于祖先,也算尽其爱敬之诚。但是自身的行为,稍有差错,就要辱及祖先。所以修持其本身之道德,谨慎其作事之行为,而不敢有一点怠忽之处,恐怕万一有了差错,就会遗留祖宗亲族之羞。至于本身道德无缺,人格高尚,到了宗庙致敬祖先,那祖先都是高兴的来享,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那鬼神之德,于是乎显著多多。圣明之君,以孝感通神明,甚么能大过他呢?

  由以上的道理看来,孝悌之道,若果做到了至极的程度,就可以与天地鬼神相通,天人成了一体,互为感应,德教自然光显于四境之外,远近幽明,无所不通。照这样的治理天下,自然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了。

  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有声章的这一段话说:“天下虽大,四海虽广,但是人的心理,是一样的。所以文王的教化,广被四海,只要受到文王教化的臣民,地域不分东西南北,没有思虑而不心悦诚服的,这样可以证明盛德感化之深无所不通的意思。

  原文

  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XX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XXXX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XXXX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句末语气词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结束

  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士:有抱负的人。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

  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 “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XX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 “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

  通假字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女 通“汝”,表示你

  说 通 “悦”表示愉快

  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一词多义

  1. 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女知之乎)

  (3)通“智”,智慧(是知也)

  2.而:

  (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3、之:

  (1)代词

  (2)助词

  (3)语气词

  4、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③谓为信然:确实

  ④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5、道:①任重而道远:路途

  ②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6、士: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②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7、故:①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

  ③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所以,因此

  ④ 既克,公问其故。 故:原因,缘故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知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

  2.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原文

  大道之行也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1. 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 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施行。

  2.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 为:是,表判断。

  4.〔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5.〔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6.〔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7. 子:以.......为子

  8.〔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9.〔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10.〔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11.〔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 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

  1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

  13.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14.〔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15. 独:单独。

  16.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17. 养:供养。

  18. 是:这。

  19. 终:终老,终其天年。。

  20.〔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21. 故:所以。

  22.〔外户〕泛指大门。

  23. 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并列。

  24.〔闭〕用门闩插门。

  25. 谓:叫做。

  26.〔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注:

  一、“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这一类字眼是不能翻译也是译不好的。

  二、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近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一个“亲”就有了“奉养”义,后一个“亲”就专指父母了。

  三、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译。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相关问答1、 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答: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答: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3、 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答:"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6、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

  ③故(16)人不独(17)亲④其亲(18),不独子其子,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19),男有分,⑥女有归。

  7,《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善歌者原文解读

  善歌者

  ——鼓动性来自魅力

  【原文】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2),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记》。②臧;善。

  【译文】

  善于唱歌的人,能够感动人心,使听者随着歌声唱起来。善于教学的人,能够启发人心,使学者随着他的意愿来学习。这样的`人,言辞简约而通达,含蓄而精微,少用譬喻而使人容易明白;这可以说是善于使学生随其志向来进行学习。

  【读解】

  善于唱歌的人和善于教学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善于鼓动,能够感动人心。对教育者的这一要求,比要求了解受大育者的心理状态又进了一步。

  要想鼓动人心,不仅是善于启发,言辞简约通达,恐怕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个人魅力。个人魅力像磁石,会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吸引。个人勉力也是一种境界,它是人格修养、个人志趣、精神追求、外表风度、言语谈吐等等达到相当高度后的产物,它像一座巍峨的高山,让人仰止,也像日月,让人心仪。

  能达到技艺娴熟、经验丰富、善于抓住人们心理的人很多,但能具备强烈的个人魅力的人却不多。实际上,魅力是可遇不可求的。

诗词解读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出自杜牧的《秋夕》,它描写的场景是封建帝王的后宫。一间深邃而冷寂的寝宫,桌上摇曳着带着寒意的烛光,隐约可见的画屏也透着寒意。当窗靠着一位少女,她若有所思地望着庭院。忽然,她似乎发现了什么,便拿起一把丝制的团扇走进庭院,扑打着飞萤。月影在缓慢地移动着,夜已经很深了,月光洒在宫门前的石阶上,给人一种清凉如水的寒意。她步回寝宫,斜卧在临窗的`床上,仰望着窗外的星空,凝视着银河两边的牛郎和织女……

  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两个场景即寝宫、庭院和人物的两个动作即扑、卧看,渲染出寂寞凄清的环境气氛。特别是最后一句“卧看牛郎织女星”,以准确含蓄的笔墨揭示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看到了人物心底的痛苦,也就更能激发人们的同情和思索。

  2、《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

  《牡丹亭》的作者是明朝的汤显祖。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又号清远道人,书斋名玉茗堂。明江西临川人。著作有《玉茗堂四梦》,包括《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又称《临川四梦》。《牡丹亭》这部作品主要取材于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

  其中“游园”一出中有这样的语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这一曲写杜丽娘走进花园,看见春花烂漫而庭院冷落,虽有良辰美景,而赏心乐事却与自己无缘。再看春云春雨、春风春水,满眼大好春光,而像自己这样的深闺中人,以前却不知珍惜,将它白白放过了。杜丽娘为此感到惆怅,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期望。

  这里的“锦屏人”指的是闺中女郎,即杜丽娘;“韶光”指的是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这句话是凝聚着主人公杜丽娘心中的无限哀怨,蕴含着对封建家庭的强烈不满,道出了千千万万不幸少女的痛苦心声!

  这一段是《牡丹亭》中最脍炙人口的词句。其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是千古名句。

  3、“抱膝看屏山”

   这一句词出现在张恨水的《金粉世家》的尾声中,填的“临江仙”的词牌,原词如下:

  银汉红墙消息断,夜阑梦也匆匆。茜窗人去碧廊空,西风飞白露,冷月照孤松。几次欲眠眠不得,蕉心剥尽重重,隔屏数遍五更钟,泪珠和恨滴,封在枕函中。

  说与旁人深不解,愁多转觉心闲。纸窗竹户屋三间,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屏山。一楼沉檀萦佛火,小楼今夜新寒。斜风细雨扑疏栏,残更来永巷,如水梦初还。

  忏尽红情犹有恨,隔帘羞见牵牛。凄凉佛火黯高楼,拥衾无一语,敲折玉搔头。但愿思君休再梦,梦时醒也还休。倩魂频断莫勾留,好乘今夜月,一探广寒秋。

《桂花雨》课文原文及解读

  桂花雨课文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桂花雨》课文原文及解读,欢迎阅读!

  课文原文:

  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是几盆茶花与木樨相间。小时候,我对无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桂花树不像梅树那么有姿态,笨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可是桂花的香气味,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故乡是近海县份,八月正是台风季节。母亲称之为“风水忌”。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家老爷爷,一斗给毛家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亲洗净双手,拿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

  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念中学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垅,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垅赏桂花。“赏花”是藉口,主要的是饱餐“桂花栗子羹”。因满觉垅除桂花以外,还有栗子。花季栗子正成熟,软软的新剥栗子,和着西湖白莲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几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无论如何没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样清香,因为栗子长在桂花丛中,本身就带有桂花香。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踩在花上软绵绵的,心中有点不忍。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吧。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我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课文解读:

  1、课文简说。

  应该说,课文的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读着这篇文章,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不受季节的束缚,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全年”“整个村子”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巧妙地描述了桂花给人们、家乡的快乐。

  ②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事实上,是不是像母亲说的这样呢?我们不妨看一看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那么,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怎么样呢?“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显然,从香气上看,是没有区别的,甚至小山上因为树多,更显得浓郁。

  那,为什么母亲要这样说呢?“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

  ③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我们不能无视这个“又”字。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深深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她的生命,成为她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2)对词语的理解。

  ①姿态:姿势。课文中说桂花树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是说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如梅树姿势优雅好看。

  ②浸: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