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繁星中文网!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 名言

关于吕雉的名人名言

2023-06-06 12:14繁星中文网

关于吕雉的名人名言

中国历史上10位“垂帘听政”的太后

  垂帘是指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殿上用帘子遮隔。听是指治理,太后临朝管理国家政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历史上10位“垂帘听政”的太后,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秦国宣太后

  中国最早垂帘听政的是战国时期秦国昭王的母亲宣太后。公元前306年,十七岁的秦昭王继位,其母宣太后以儿子年幼为名,开始了长达41年的摄政生涯,并由此揭开了后宫参政的先河。

  宣太后在这40多年中,始终是秦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形成了秦国上下只知“有太后、穰侯、高陵、华阳、泾阳,不闻其有王”的局面。昭王无法容忍母后长期临朝专权。最后,他听从范雎建议,收回全部大权,逐“四贵”于关外,改任范雎为相,这才彻底地结束了宣太后长期左右秦国朝政的局面。

  2、赵国赵太后

  第二位垂帘听政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赵太后。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年纪太轻,故由太后执政。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她在回答齐国的使者是曾经说下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是个能力极强的老太太,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就是说她的故事。

  3、西汉吕后

  吕雉,从小就美丽聪慧,以果断和狠毒著称。汉初,刘邦宠信戚姬,有废掉吕后另立新后的想法,吕后为了保住其皇后宝座,将皇后宝玺掌握手中,想了种种计策。吕后设计将韩信骗到宫中,命人用布将其兜起来,用竹签刺杀了韩信,从此吕后的地位更加不可动摇。

  吕后前后掌权十六年,据悉,她掌权时,位于今天的广州地区有一个南越国,非常兴盛,为了制约南越的发展,吕后颁布命令禁止卖铁器和马牛给南越,借以对南越国实行经济封锁。吕后当时用来发布命令的,就是这块皇后之玺。

  4、东汉邓太后

  邓绥,东汉和帝皇后,史称邓太后。元兴元年(105年),和帝驾崩,时年27岁。邓皇后自己没有儿子,但她知道后宫生有两个儿子寄养在民间。一个年龄大些,但体弱多病,不能继位;一个是新生婴儿,刚满百日。她就立为皇帝,即汉殇帝,尊邓皇后为皇太后,邓太后临朝垂帘听政。

  延平元年(公元106年),殇帝夭折,邓绥定立清河王刘安为汉安帝,是年不足13岁,邓太后继续临朝。她一直到永宁二年(公元121年)病死,垂帘听政达16年之久。

  5、东晋褚太后

  作为一国皇太后,一生中伴历五位皇帝,三次出来垂帘听政,每次还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母亲、婶母、堂嫂;三次册立帝位,国中大事,均以“皇太后诏令”的形式颁布施行;三次临朝听政,又三次退隐归政,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司马聃年幼继位,褚蒜子晋升为皇太后,临朝执政。

  公元357年,褚太后归政其子。公元361年,司马聃暴病而死,立司马丕为帝,再次垂帘。不到一年,司马丕“登仙”而去,立司马丕的弟弟司马奕为帝,司马奕在位仅8个月便一命归西,遗诏儿子司马曜继任,褚蒜子第三次出山。

  6、北魏灵太后

  北魏后期,肃宗孝明帝元诩即位时,只有6岁,只能由其生母灵太后临朝听政,执掌皇权。灵太后执政时期,北魏政府加紧剥削民众,由此造成社会矛盾激化,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六镇起义和葛荣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契胡族酋长尔朱荣乘机起兵攻人洛阳,杀灵太后及其所立幼帝,并坑杀王公百官2000余人,史称“河阴之变”。不久,北魏王朝灭亡。

  7、唐朝武则天

  唐朝时,著名的女皇武则天在称帝前,也曾搞过垂帘听政。麟德元年(664年),武则天在诛杀上官仪之后。开始垂帘听政,从幕后走向前台。与历史上大多数垂帘听政不同的.是。在武则天垂帘听政的时候,前头坐的不是小皇帝,而是她的丈夫,并称二圣。

  从此,政局无论是好还是坏,都不能再忽视武皇后的作用了。官僚们开始习惯于对一个女人俯首称臣,最后,心情复杂地注视着这个女人逐步走向权力的巅峰。

  8、辽代萧太后

  萧太后,名绰,小字燕燕。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历史上被称为“承天太后”,辽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乾亨四年九月,辽景宗驾崩,辽圣宗即位,萧燕燕被尊为皇太后,摄政。统和元年六月,辽圣宗率群臣给萧燕燕上尊号为“承天皇太后”。萧燕燕以承天皇太后的身份总摄军国大政,就此便开始了辽代历史上著名的“承天后摄政”时期。

  9、北宋刘太后

  献明肃皇后,名刘娥,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摄政的太后,功绩赫赫,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乾兴元年(1022)二月甲寅,54岁的宋真宗赵恒病逝于延庆殿,遗诏曰:太子赵桢即位,皇后刘氏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皇太后处分。而小皇帝赵桢这时只有十一岁,实际上就是由刘娥处理政务。丁谓被贬后,刘娥开始和仁宗赵桢一起听政决事,正式垂帘。

  10、清朝慈禧太后

  清代末年,垂帘听政制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为一套严密、系统、完善的政治体制。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在历史上最为著名,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女主执政,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也导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光绪被囚,老慈禧第三次临朝称制,前后共掌握清代朝政达48年之久。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垂帘听政制度也就寿终正寝了。

窦太后简介

  孝文窦皇后(?—前135年),清河郡观津县(今河北省武邑县)人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皇甫谧言,云窦后名猗房。

  汉文帝刘恒的皇后姓窦,本是宫中的秀女,后被分赐给代王刘恒。刘恒一见到她就喜爱不已,很快窦氏就成了代王的宠姬,生一女二子。

  公元前180年,吕后死后,大臣周勃等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文帝,当时刘恒的`正妃已死,便立窦姬为皇后。由于窦氏出身寒微,常劝文帝节俭,轻徭薄赋。

  公元前157年,刘恒病死,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景帝,窦氏为皇太后。第二年,窦氏便双目失明。

  窦氏崇尚黄老的“清静无为”之道,但后来太子刘彻(汉武帝)即位后,重用儒生,推行儒教。窦太后为此大发雷霆,逼着汉武帝罢免了一些官员。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病逝于长乐宫,终年七十五岁,葬于霸陵。她的一生是极其幸运的,从秀女到宠姬再到皇后,她基本上没有经历什么风浪,这与她谦让律己,宽容豁达是分不开的。

垂帘听政的成语故事

  导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成语故事,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您。

  【汉字书写】:垂帘听政

  【汉语注音】:chuí lián tīng zhèng

  【成语出处】:后晋.刘昫等《旧唐书.高宗纪下》:“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成语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女后当朝处理国事。

  【垂帘听政的意思】:垂帘:封建时期,皇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时殿上用帘子遮挡着。听:治理。指太后或皇后临朝管理国家大事,用垂下的帘子隔开朝堂,听取官员的意见。

  【垂帘听政的近义词】:牝鸡司晨、越俎代庖;

  【垂帘听政的反义词】:包而不办;

  【垂帘听政的故事】

  唐朝时期,高宗李治由于体弱多病,没有太多精力管理朝廷大事,这样一来国家大事便如同一堆乱麻,大臣们递上来的奏章也堆积如山。武则天皇后是个办事雷厉风行的`人,她认为国家大事不可以放任不管,于是她开始批阅大臣们的奏章,朝廷内外的事物便由她来断决。上官仪曾经担任过弘文馆学士以及西台侍郎等职务,武则天一贯对他就感到憎恶,后来又有人上贴子告发上官仪与被废的太子忠狼狈为奸,武则天利用这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将上官仪打进大牢,没收了他的全部财产,最终还把他弄死了。上官仪的死为武则天顺理成章的听政清除了障碍,从此以后唐高宗上朝的时侯武则天便名正言顺地在唐高宗的后面坐着,朝廷的各项事务都由她来处理,这样武则天跟唐高宗被大臣们戏称为“二圣”。

  【垂帘听政例句】

  宋.佚名《宣和遗事》后集:“群巨复请元祐皇后垂帘听政。”

  宋.王偁《东都事略》:“英宗暴得疾,太后垂帘听政。帝疾甚,举措或改常度,遇宦官尤少恩。左右多不悦者,乃共为谗间,两宫遂成隙。”

  赵辉《同治皇帝》二:“他为咱姐妹能够得以垂帘听政立下汗马功劳,咱姐妹可不能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对恭亲王也客气一些。”

  【垂帘听政造句】

  身为董事长的夫人,她总是喜欢搞垂帘听政,还乐此不疲地干涉企业的日常事务。

  他通过拍摄《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金瓶梅》等宫廷居成为赫赫有名的导演。

垂帘听政成语解释

  【成语】:垂帘听政

  【拼音】:chuí  lián  tīng  zhèng

  【简拼】:cltz

  【解释】:垂帘: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殿上用帘子遮隔。听:治理。指太后临朝管理国家政事。

  【出处】:《旧唐书?高宗纪下》:“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示例】:后一~,我等皆受制于人矣,不若先事而起。 《元史?阿沙不花传》

  【近义词】:越俎代庖、牝鸡司晨

  【反义词】:包而不办

  【语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女后当朝处理国事

  垂帘听政 成语接龙

  【顺接】:政令不一 政以贿成 政出多门 政平讼息 政平讼理 政庞土裂 政清人和 政清狱简

  【顺接】:垂帘听政 蠹民梗政 各自为政 嘉谋善政 精兵简政 礼乐刑政 鲁卫之政 蒲鞭之政

  【逆接】:馋涎欲垂 海立云垂 涕泪交垂 竹帛名垂

  【逆接】:垂世不朽 垂丝海棠 垂发戴白 垂名竹帛 垂名青史 垂垂老矣 垂堂之戒 垂天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