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繁星中文网!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 标语

这句标语是告诉游人汇总60条

2022-06-28 03:21繁星中文网

这句标语是告诉游人汇总60条

这边风景独好散文

  一

  喜欢裸身颠簸于奔腾咆哮的大海,因为超空一切的海音可以荡涤净你身体的战栗;喜欢全身仰躺于辽远绿无边的草原,因为包容一切的绿色可以收容净你泛滥的视线;喜欢赤脚徜徉于古典幽静的田埂,因为生生息息的田园可以重新生长所有鼓噪的耳膜。喜欢一切美丽的风景,一切朴素的自然,一切虚妄的梦呓,因为它们是灵魂的故乡。

  只是这一切,早已经被尘封进遥远的古堡,于我们这群早上起来就持奔跑姿势的地球寄居者们无非是一种美丽的奢望。

  不喜欢在水泥钢筋罅隙间痛苦蠕动却故作彬彬有礼的公交车,不喜欢在文件电脑林立下刻意支撑却依然尽然有序的办公桌,不喜欢在尾气雾霾重重里忙乱穿梭却仍旧开怀畅吸的行者们。不喜欢所有泛滥的华丽,所有人为的制造,所有真实的假象,因为它们是世俗的快餐。

  只是这一切的一切,才是链动我们生活的节奏,是构成现代温饱两个字的横折撇捺。

  于是想,有没有真的有一种秀色可餐,可以让我们温饱,也可以让我们驻足欣赏。

  孟子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佛说,少欲,则少烦。上帝则直接说,欲望,七宗罪。

  二

  听过很多故事,看过许多地方,阅过很多人物,但在我故乡的角角落落还是找到了一段段真实的故事、一页页美丽的相片,一片片美丽的风景。它们真的秀色可餐,足以慰藉我们浮华的心灵。

  没有流光溢彩,没有鸟语花香;没有技巧,甚至也没有点缀,有的只是你我他举手之间,美丽一瞬间。

  这是我因为工作原因才接触到的一个群体。调入文明办不久,接到一个最大的任务就是负责承建一个馆,不是博物馆、音乐馆、养生馆之类的,应该都没有听说过,那就是集中展示和收集全区美德人事的馆,叫美德档案展示馆。没有一点经济意义,也谈不上些许艺术成就,是一个心灵的栖息地。大量的文字整理和影像图片整理,让我渐入佳境,一个个朴实的侧影,一张张憨敦的笑脸,一纸纸黑白的碎片,让我的眼睫毛始终无法舒展,一种来自泥土和生活罅隙间的气味弥漫了我全身……一些来自萧然山脚下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们,纷纷用自己火热的心情、熟悉的方式划亮了生命的轨迹,把细节连缀成了一道身边最生活化的美丽风景,让原本粗糙随意的生命,有了泥土的芬芳,城市的亮度。有人把他们描绘成城市最美人,我却把他们统称为身边好人。

  三

  索尔仁尼琴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国内还没有这样的称谓。那么,我想这些来自最底层的最美缔造者们应该可以算是我们社会的良心了。

  我们读《圣经》,就是读我们的灵魂如何在世界末日得到安宁;我们读《论语》,就是读我们的良心如何在物欲人间获得天平;我们也在劳顿烦乱之余用脚读名山大川,用耳朵读高音雅乐,用眼睛读方块汉字,征程不同,但归途一样,都是读我们自己的心灵,都是想给自己满载一生是非欲望的心灵建造一片纯粹的`栖息地带。这样,老了,心才会有个宁静的家,然后身才可以安然归尘。只是这些都太过高雅,普罗大众和草头百姓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我喜欢汉字,所以读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有些实在佶屈聱牙,难明其义、难洞其理,更难效其法,难学其神。合上书本常想,跳过形式上的字词音义,身边这些芸芸好人、平民英雄的点点滴滴不正是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的最好注释?是忠孝仁智礼义信这些文明碎片的默默拾荒者吗?一页页翻阅他们,就是翻阅最华美最朴素的道德注脚。

  孔子杏坛讲学,以文传教,编就《论语》《春秋》,开蒙万世儒道;释迦摩尼舍卫国说禅,“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成就太平一片;这些隐身在身边的平民好人,却用他们笨拙的身影、简单的重复,向我们展现了阳光下的笑意,这不正是伟大的传教者和大隐于市的高士吗?

  开馆之日,忽然想,其实我们真的无意为他们立碑,他们也不需要我们立碑,但是他们用如此简单的美丽,宁静地驻守在这片饱含爱意的土地上,本身就超越了馆和碑的意义。他们的一生是隽永的,有了他们的城市也是隽永的。

  四

  去过萧山盆景园,一盆盆盆景精气满神、端庄典雅、钟灵毓秀,观完,却总感觉不够,感觉单调乏味。想,如果移至山坡、去盆入土、生根发芽,那将会浑然一片成怎样摇曳生姿的风景呢?如芦苇荡、如红枫林、如荷花池,风来起舞惹人爱,风去悄悄等人怜,谁都愿意驻足回首,一顾再顾。但这是不可能的,好在时间可以圆满一切,可以把浑浊的日子也涂鸦成为优雅的风景。美丽的阿尔卑斯山谷上的标语牌告诉游人“慢慢走,欣赏啊!”。于是,一种暖暖的感觉洋溢而起,不要急,慢慢走,走着走着,便有了风景。因为他们就真实地存在、诗意地栖居在我们同一片土地上。他们或许现在都很孤独,但是难道你们没有听见,他们和他们的周围已经都有春天样的东西在奋力拔节,在悄悄地生长了。

  多年以后,这边风景独好。

风景这边独好优秀散文

  眨眼间,《星星文学》刊物己走过了光辉灿烂的二十年,回想起刚认识《星星文学》的点点滴滴,几多感动,几许感慨如一壶茶香暖在心头,几多歉意,几许惭愧似少女羞怯积存心间。前世的不遇,独自徘徊后的邂逅,不曾想到,在我天命之年过后,会遇上这么一段善缘,《星星文学》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找回了那么一个曾经有过创作梦想善意的人生。更难得的是:因文字结缘,证天下友情。从刊物背后的人和事,及刊物本身动态与静态的美,我能有幸在此余生,窥探文化领域的光辉,品文学创作天空,纯净如蓝天一碧,让广大读者,看在眼里读在心里,那么令人感动令人振奋而充满激情,乃至有一种无上感恩的情怀,常常缭绕在心头浓得再也无法化解。

  提起热爱文学的话题,作为曾经一度狂热过追求过,人生最初的爱好,面对着咸宁人自己本乡本士著名的文学刊物《星星文学》,一种羞愧在不知不觉中涌上心头。生于斯长于斯,咸宁这块热土养育了我,而我却在流年里磕磕绊绊浑浑噩噩地生活了这么多年,竟然不知道《星星文学》刊物的存在,不能说不是一种切肤之痛的遗憾,更不用说知道及认识咸宁文坛上的那些风云人物文学巨匠了。就连后来才认识,不过一楼之远的楼下街邻,糊里糊涂做了十几年邻居的美女作家成丽,原先都不曾认识不曾听说过,可见我生活的圈子是多么的狭隘与低级,自我又是多么的封闭与无知!或许,我只是一个对生活缺乏勇气的懦弱者,一个坐井观天固步封的落伍者,亏得自己时不时地自艾自怨孤芳自赏顾影自怜。对于一个自诩热爱阅读热爱文学创作的人来讲,无疑是一种讽刺,愚昧到可笑可悲的地步。

  古语云:十世修来同船渡,百世修来共枕眠。人生每一次际遇,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巧合。惜缘,无疑是一种美德。

  放弃写作近二十余年后的二零一四年,随着现代科学先进网络媒体的普及,荧屏闪烁中的Q天群,让我在不经意中,重新拾起了几乎忘却了的那一段文字缘。北门小学,西装革履,与君相识,因文结缘。认识李犁,是我今生最大的缘份,可那时的我,在与李犁匆匆两面之后,竟然轻易地放弃了这段缘份,自绝于文学创作天地。缘生缘灭,缘定三生,恍若三生石上的相约,皇天不负有心人,共同的爱好,缘于文学创作的那一份初恋,给予了我们再次相见的机会。我们坚信,无论身处何方,无论相隔多久,有缘总会相见。二十多年匆匆过去,二十多年啊,二十多年的人生历程是多么的不易!第一次接到李犁的电话相邀,我的心情是那么按捺狂热不住的激动。因为有李犁的介绍,让我进一步有幸认识了多情的.阿民,从而走近了《星星文学》。通过接触《星星文学》,才知道,我们咸宁的文化市场是如此的活跃如此的丰富多彩,《星星文学》刊物己然是风生水起饮誉荊楚。感谢李犁,让我认识了阿民,一个与李犁有着同样大仁大义大智大勇,热血沸腾新时代的写作青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慈善情怀,成为了我们咸安区文学创作天地里的一块金字招牌,是本地青年作家的标榜与典范。幸好,自已青春虽老激情犹在,尽管多年未曾阅读文章,未曾执笔书写,几近生锈的思维,却依然有一种感动之后的冲动。

  人生没有捷径,正如写作一样,文无定法,自然最好!关于重温文学创作,人曰“贼心不死”,我言“痴心不改”。失意过后的作茧自缚,如今仿若劫后余生般的破茧化蝶。在李犁与阿民的关心与鼓励下,搁笔二十余年后的再次握笔,拙作《浊酒一杯喜相逢――重遇李犁》《多情的阿民――读高研班侧记有感》先后在《星星文学》上刊发,给予了我极大的动力与鼓舞,从而坚定了我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前所未有的信心。《星星文学》在我的眼里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文学刊物,而是一个广阔的文学创作学习交流平台,更是一个文学创者爱好者驰骋疆场任意遨游的世界。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必定有春暖花开荷香千里,必定有秋菊傲霜冬雪寒梅……游戈在知识的海洋里,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一段历史文化的脊梁,每一句精典语言都是一幅生动画面……作为知名文学刊物的主编,阿民无疑是这个王国里,最忠实于文学事业最乐于奉献的文学工作者了,他的出类拨萃与其对待文艺工作的态度,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文学青年,爱国、勇敢、仁慈及积极向上。

  二十年的沉淀历练,二十年的苦心经营,二十年的风雨同舟,在几代编辑者的努力与政府机构的关心与支持下,《星星文学》不知不觉中己走过了浪漫而辉煌的二十年。不一样的风彩,不一样的办刊理念,造就了《星星文学》刊物不一样的品味人生,她就像是咸宁文化市场一颗璀璨的文学明珠,镶嵌在广阔的荆楚大地上,照耀着文学创作者,文学爱好者坚持前进的方向。以悯人的情怀,用文化的力量,培养与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学创作人才,推出了一篇又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凭借文学本身的凝聚力与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为发展咸宁地方经济,挖掘与传承咸宁本士优秀历史文化,作出了不可否定的努力与贡献,深受咸宁人民及至全国各地热心读者的青睐与支持,己然成为我们咸宁本土文化一张必不可少的文化名片。

  与《星星文学》虽然相见恨晚,李犁、阿民及许多的美媚帅哥作家,都是我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良师益友,认识他们将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收获。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已足矣!在认识《星星文学》两年来,老师们的热情与指导,孜孜不倦谆谆教诲,让我再次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在这充满诗意的岁月里,我时常被感动着,人生就此有了温馨与惬意!

  昨日的辉煌来之不易,今天的努力任重道远,这里灌注了太多《星星文学》人的心血,是他们坚定不移的用心守望,与沤心沥血加上毫无畏惧,用青春与汗水迎来了《星星文学》靓丽的天空。在此创刊二十周年的纪念日里,衷心祝愿《星星文学》刊物越办越好,道路越走越宽广,前程似锦魅力无限更加光芒四射。

  霜叶居士农历丙申年六月二十六日书

风景这边独好散文

  一道风景线,镶嵌在乡村的房前屋后,没有花红柳绿,却很温馨,令很多人陶醉。

  一种文化现象,伴随过无数个朝代,任云卷云舒,看花开花落,如今还在延续。

  在东北的农村里,每年到了挂锄农闲时节,或者冬天“猫冬”的日子里,农民们就闲了下来。偏僻一隅,没有百货商场可逛,没有娱乐场所可玩,特别是中老年人,他们活动的范围就更小,就前街后道的左左右右几百米的地方。人不怕累,就怕没有人唠嗑说话,所以,大家就开始找个夏天背荫,冬天阳光足的大墙根下聚堆,东扯葫芦西扯瓢,千年谷子万年糠唠了起来,姿势千态百中,有站,有坐,有蹲,大家管这种现象叫“蹲墙根”,够形象化的吧!

  我小的时候,听见过祖父那辈人蹲墙根讲张作霖大帅和吴佩孚的传奇演义,稍大一点以后,听父亲那辈人讲杨子荣抓座山雕、蝴蝶迷的故事。后来,工作在城里,偶回到家乡原来小村子的路拓宽了,房子也实现了砖瓦化,大家的穿戴也时髦一些,般大般的年轻人头发白了,老年人拄上了拐棍。可是,蹲墙根的风俗习惯一点没有变化,他们还是有的坐在马扎上,有的偎在石头墩上,或者闲聊,或者抽烟,或者起哄,悠然自得,无拘无束地比比划划,扯东聊西,聊得没完没了,生活得仍然是那样地滋有味,那样地甜蜜滋润,真叫人羡慕。每次看见他们,感觉家乡还是那样纯朴,那样和谐,那样地可亲。

  蹲墙根的地方,一般都是在大街面上,比较高岗的院门外,地点相对也不固定,随着一年四季的天气情况而转移着。春天和冬天,北方比较冷,大家就选择在落太阳光面积大的地方。夏天和秋天两季,会选择在阴凉处,或者老榆树下,以此轮回,充分享受着阳光给墙根带来变化的`舒逸。

  蹲墙根是没有人组织的自由活动,但却有相对固定的队伍,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左邻右舍的邻居,以中老年人为主。开始是几个个老年人闲来无事,随意找块暖阳处或者荫凉的地方坐下聊天,而后又有其他中老年人加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慢慢地队伍逐步壮大,并相对趋于稳定。说趋于稳定,实际上也是动态的,因为蹲墙根的人从来就没有组织观念,也没有纪律约束,愿来就来,愿走就走。也没有考勤之说,没有规定固定到岗和回家时间。有人不来,其他人也不会为此牵肠挂肚,只是偶尔可能问及。有人中途退场,也没有人极力挽留。大家都习惯了,闲的时候,茶余饭后,不去蹲一会,睡觉都感觉不踏实,总觉得心里缺少什么东西似的。岁月更迭,生老病死,大浪淘沙,蹲墙根的人员年年发生变化,老的走了,年轻的变老了,一茬接一茬步入了这个行列,蹲墙根的队伍也后继有人,就这样永远延续着。

  蹲墙根大家议论的话题也是不固定的,谁也不必事先准备,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说错了,也不必负啥责任。虽然有时候,为了一个问题争论面红耳赤,起誓发怨的,但是,谁也不往心里去,扯完就拉倒。蹲墙根的人一见面,如果是刚吃完饭,往往都是口头语:“吃了没有?”。然后,消息灵通的人开始口若悬河地传达一些村里村外的新闻趣事,交换一些对世事的评论,或深或浅,或中庸或偏激。也有的人,没有多少文化,硬是装文化人:“昨天我看报纸了,报上说,柬埔寨内乱了,‘诺罗敦和西哈努克亲王打起来了’……”。旁边的人不服:“你懂啥啊,诺罗敦和西哈努克亲王是哥俩,怎么能掐起来……”。正在看下棋的“大眼镜”把棋子一划了:“你们两个都是不懂装懂,诺罗敦和西哈努克亲王是一个人,人家叫诺罗敦.西哈努克”。大家哄堂大笑,把院子里的鸡鸭惊得“哏嘎”乱叫。

  老母猪拱酱栏子,家雀扑楞房檐子……,不管大事小事,真真假假,能不能对上岔口,顺口开河,大家伙图得就是乐呵。

  你给我一支烟,我和你对个火,一个香瓜在裤子上擦几下,掰开几掰,大家抢着吃,讲一下“荤段子”,甩几句歇后语,开开玩笑,你乐我乐大家都乐,痛快淋漓。

  在墙根下,大家开玩笑基本都是围绕“老婆”逗趣,谁的老婆漂亮,年轻,同他开玩笑的人就越多。言轻言重都无所谓,不动真格的就不急眼。发言也随意,没有领导,不用考虑年尊长幼,处处透露着和谐。蹲墙根虽没有主持,但是,一些阅历丰富,有文化的年轻人,大多是中心发言人。因为他们经常出门在外,经历多,见识广,说的都是新鲜事,青年人也都有表现欲,老年人都愿意听。我回老家的时候,就经常去蹲墙根处和原来的发小唠唠嗑,听他们讲奇闻异事,国内外大事小情,有些人比我还关心国家大事,分析的问题比我还深刻,思想比我还进步。

  是啊,时代变化了,中国农民的思想也变化了,俺东北父老乡亲再也不是反穿皮袄喝大碗酒时代了,他们也在奔小康的路上竞风流。

  蹲墙根人,不光是消遣,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心存一种期盼。特别是现在,老年人和青年人都是分家单住,在这里等候,眼望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或者孙子孙女从眼前走过去,不管是背影还是听见声音,心里就满足,就是一种幸福。

  蹲墙根,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形式和内容上也发生了变化,过去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一般不掺和,现在不同了,除了大部分青年人出村打工外,村里留下来青年人农活也少了,农田基本都是机械化作业,不用人铲马趟,消闲的时间也多了,他们也参加了这个行列。他们谈论最多的是电脑,微信和科学方面的问题。老年人则在一旁抽自己卷的旱烟,一边唠他们的古老话题。纯朴的乡下人,生活就是这样自由自在,享受着冬日暖阳,夏天的荫凉,过着这样闲散的日子。这不也是人生里的一种幸福吗?一种享受吗?一种社会和谐最现实的反映吗!

  幸福是什么,是天天不愁吃穿的玩乐?是多年的梦想终获得成功?是身边拥有年轻貌丽的红颜知己?是在人生灾难中的重生?是平凡生活中突中大奖的幸运?是仕途上升官发财……?我问过很多人,答案都不同。我冒然问了我的一位农民朋友,他回答叫我目定口呆:幸福就是在晚饭后,老哥们几个在门前墙根下唠嗑,看火烧云……

  我明白了,蹲墙根这道风景,为什么能够这样地靓丽,花开不衰!

风景这边独好的散文

  居住在北国边城,尽管小城不是很大,但家与单位也有很远的距离。公交车每天早上把我从家送到单位,晚上再从单位送回家,每天都在同样的区间走过同样的距离,重复着同样的故事。很少有享受阳光垂爱,欣赏阳光下红花绿树、青山绿水美丽风景的机会。

  都说春困秋乏,这话真的很确切。初春时节,总有困意袭来。无论是品读书目,还是游览网页,头脑总会昏昏沉沉的,尽管极力的克制自己,眼皮还是会慢慢变得沉重起来。

  年近半百的年龄,睡觉的时间是有限度的。白天睡上一两个小时觉,晚上一定会失眠,就要瞪着眼睛在电视频道间奔波。所以很少在大白天躺下来睡觉,也不敢任困意来侵扰自己的大脑,唯恐在昏昏噩噩中走进梦乡。周末宅在家里看电视,在网络中漫游,总有困意袭来。站起身来在客厅里散步提精神。拿起哑铃做胸扩,趴在地板上做俯卧,总算驱走了一时的困意。

  季节的风挤入窗子,掀动着垂在地板上的窗帘,温暖的气息夹杂着清香轻拂着脸颊,内心生出一股升腾之感。起身来至窗前,窗外的柳树快乐的摇曳着,娇嫩的叶片伴随着树枝的摇动在春风中舞蹈着,回归的鸟儿在枝头上讲述着旅途的趣事,引得窗台上的盆花也伸长了脖子聆听,我的心情也在春风中荡漾了。

  初春时节,是踏青的季节,如果约上三两个好友,去山野间踏青,我想那是再快乐不过的事了。

  出去走走吧,即使附近没有山峦,小区里也有很多树木,也可以欣赏一下早春的绿意。每天早出晚归的匆匆而行,小区的环境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定势。小区里弯弯曲曲的人行道和外面宽敞的柏油马路,只是从公交车站点到家的一段路程而已,没想着去欣赏它的风景,每天走出去又走进来,早已经习惯了身边的一草一木,一景一地,思想中没有了新意,也懒得四处观望去寻找值得欣赏的地方。

  小区的四周有一米高的矮墙,墙上又有一米高的铁栅栏,既美观高雅,又端庄有气势,墙外是有着二三十年或四五十年树龄的杨树和柳树,墙里是小区规划时新种植的松树、榆树,还有丁香树,树下是绿绒绒的绿地。春风吹来,满眼皆绿,放眼望去,绿树葱茏,草色碧青,仿佛置身于画中一般。

  小区内只有四栋楼房,只这四栋楼房排列的也不是很规范。想必建筑商一定是想着在这处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建造出最多的楼房,也就不得不因地势因环境而设计而建筑了。也许这就是建筑艺术或城市文化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区里,也是五脏俱全,有诊所,有超市,有活动室,也有一家小餐馆,还有一个社区办公室。楼与楼之间有树有花也有草,草坪中还有形态各异的小动物雕塑,各种颜色的地砖排列的图案衬托着小区的景色,居民不出小区就可以享受到优雅的环境。每天晚饭后,在小区里散步,比去大街上看风景,去广场看看拥挤的人群有着许多优越感。

  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走在明媚的春光里,走在小区时平时缓、时而平直时而弯曲的人行道上,两侧的树木已经绿满枝头,耐不住寂寞的丁香花早已绽放了花香。

  小区内的超市地理位置很优越,正对着小区的大门。超市的规模不是很大,购物的顾客大多是小区内的居民,间或也有小区外的近邻。也许午后时间没有顾客光顾,老板娘坐在门外与邻居无所顾忌的侃大山,看到我走过来热情地打着招呼。其实我与老板娘并不熟识,只是偶尔来她店里购物,彼此面熟而已。也许生意人就是这样,哪怕彼此只见过一面,就记得你是给他捧过场的顾客,就会主动与你搭讪,进而赢得你的好感,你就会被热情而感动,就会时常光顾他的超市。趴在地上的小花狗儿也瞪着眼睛看着你,尽管它懒得抬起头来,却像老熟人一样冲着你摆动着尾巴。然后又闭上眼睛像是养神,又像是在人们的笑谈中聆听快乐。

  看风景是和心性有关的,动者喜闹,淡者爱静。我应该算是喜爱清静的人,喜爱一个人独处,只要有一本书或一台电脑,哪怕是一支笔,一张纸,就没有了寂寞。即使什么都没有,我也会坐下来静看湛蓝的天空,与蓝天下的白云对话,或聆听轻风在叶子间奔跑的声音。却没有与人闲聊的嗜好,也不想听他们那些东家长西家短的琐事,只是放慢些脚步,笑着点了点头,算是对老板娘招呼的回应,便竟直走了过去。

  也许是周末的缘故,忙碌了一周之后感觉身心很疲惫,一些人便寻找适合自己消遣和放松的活动,包括我也是抱着这种想法,在小区里看身边的风景。

  与超市相邻的是一家文化活动室,说是文化活动室只是在名字沾上了“文化”二字的边缘,其实这里只是一个麻将馆而已。虽然我从没进入其中,但夏日开窗时候,也看到了室内除了几张摆放着麻将牌的方桌之外,并没有其它任何能体现文化活动的东西,哪怕是一本书也看不到。

  相比之下,文化活动室还不如那家诊所。去年初冬患了重感冒,在小区里的诊所挂吊瓶时,每次护士忙碌过后都会送来一打报纸或几本杂志。尽管我知道在这处病患集聚的地方,这些经过成百上千只手拿过的有字的纸张上面沾满了各种病菌,但无聊之时也顾不上这些,何况自己也携带着感冒的病菌,也许这里的`哪种病菌能克住我携带的病菌,以毒克毒会减轻我的病情呢。带着这样无聊的想法,躺下来翻看报纸,有趣的文字替代了难熬的等待,目光在有着某些涵义的文字间游走,时间便在不经意间度过了。

  小区里有一处休闲之地,这里有几件健身器材,也有人在这里走圈散步。因此,小区的人都把这里称之为“广场”。广场虽然不大,却有着吸引众人的引力,人们可以在这里压压腿,弯弯腰,活动一下筋骨。每天早晚这里都会聚集许多人,但来这里散步溜圈的多是老年人和活泼可爱的孩子,而三四十岁的年轻人却很少能看得到。也许这个年龄的人都把精力放在了工作上,在他们的日程中,还没有把锻炼身体排放到一定的位置。

  小区里也有一些人在清晨或傍晚时分走出家门,与附近的人们一起云集到不远处那个有假山,有喷泉的广场上,伴随着节奏感强烈的音乐跳广场舞,或参加各种特色的舞蹈、腰鼓、轮滑等健身活动,也参加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等。后来发现自家小区里的环境与广场相比,有之过而无不及。沿着小区外环的彩砖甬道散步,虽然这里没有山也没有水,却有绿地有花草,有大树有小树。小区与市区主干道尚有一段距离,这里远离噪音,远离尾气的污染。在整个市区中,这里称得上是绿树成荫,空气清晰,环境优美的世外桃源了。

  常有人抱怨我们这个城市没有风景名胜,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美景随处可见。

  也许是距离产生美,又或许这些近处的风景,因为过于熟悉,便没有了距离,反倒变得模糊,失去了应有的赏析,仿佛审美疲劳后的那种熟视无睹。

  或许是生活太过于忙碌,总是行走于匆匆忙忙之中,以至淡忘了四周的环境,不知道树木何时枯木又逢春,也不知道树叶几时黄了又变绿,不会为天上那抹浮云或楼与楼之间的那些绿地产生任何情绪上的变化。这种感知的漠然,成了屏蔽心灵之窗的一道无形障碍。

  每一座城市,即使是一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特色。城市有高楼,有广场,有宽敞的马路;乡村有田野、有小溪,有茅草屋,更有乡间小路。各有各的风景,各有各的特色。美,无处不在,能不能发现这种美,要看你有没有捕捉美的心境。走在居住的小区里,虽然没有密集的人群,没有假山喷泉,却有摇曳的绿树,有释放着花香的花朵。当然,你不能把树只看做是一棵树,把花只看做是一朵花,而要把他们看做是一处风景,那么,你就会有风景这边独好的意境了。

  斜阳西下,有风吹起,带着春天的气息,和着泥土的芳香,从身后吹来,吹散了我一身的疲惫。走在小区之中,感觉这里的环境很美;走在优美的环境中,感觉自己很幸福。